县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轮台县党委、人民政府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初心和使命,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推进“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全县2个贫困村分别于2016年、2017年底退出,有扶贫任务的62个村“五通七有”全部达标;5331户1453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9年底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零,目前无一户返贫,无新增贫困人口。
一、学思践悟,凝聚坚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思想共识
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举措、最严实的作风攻坚克难,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轮台大地落地生根。
(一)深入学习,持续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抓在平常、融入经常,努力在学懂弄通上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坚持从县党委班子做起,突出狠抓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每月开展1次脱贫攻坚专题学习、召开1次专题常委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以上率下,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
(二)强化组织,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
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个中心和大局,抓班子带队伍、选干部聚人才、抓基层强基础。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干部,配齐82个村(社区)第一书记。特别是结合推进脱贫攻坚实际需求因村派人,强配人、配强人,精心选派62个有扶贫任务村第一书记。以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修改完善并提出47项具体的制度和措施,着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依托专项资金扶持村级重点工作人才项目,选派297名“双千人才”到乡村基层一线工作,推动“1+3”工作落实,引导各类人才在脱贫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召开脱贫攻坚专题研讨会、工作推进会、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广泛发动科级以上干部围绕分管领域工作多思多想,建言献策,凝聚思想共识,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三)转变作风,推动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干事创业
紧紧扭住作风问题不松手,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标尺,明确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考察识别、提拔使用干部的主战场,调动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各常委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谈认识、讲体会,结合各自分管领域深入一线调研指导、破解难题,层层示范、层层带动。依托脱贫攻坚“冬季攻势”,累计培训各级干部1030期2.5万人次、贫困群众技能培训431期3.5万人次、政策宣讲2589场次17.1万人次;先后3次邀请高校专家为全县各级干部进行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组织乡镇和有关部门领导赴哈密、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区和巴州有关县市学习考察,提升基层干部脱贫攻坚能力。印发《轮台县2019—2022年农村劳动力和贫困人口培训促就业工作实施方案》,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和农牧民技工学校大力开展菜单式培训,举办多场次转移就业示范户、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技能培训示范户等现场宣讲,县乡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典型表彰宣传活动,广泛营造浓厚氛围,全县上下形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二、坚持“六个聚焦”,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坚持“六个聚焦”,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精准发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一)聚焦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一是牢固树立“不落实是最大风险”意识。把“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作为检验各级干部行动、考验干部能力的重要标准,建立“2+3+3+N”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即:“2”为落实“双组长”制,县党委书记、县长负总责;“3”为党委专职副书记主抓,政府常务副县长协助抓,人大政协配合抓;“3”为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实现党政同责;“N”为扶贫、农、林、水、牧等相关行业部门合力抓。严格执行定期调度、定期报告、现场办公、工作调研、“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帮办代办、月走访登记、动态调整、干部培训等工作机制,组建项目推进、整改落实、执纪监督、消费扶贫等6个工作专班,咬定目标,绝不松扣,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落实。2016年以来,县党委常委会研究脱贫攻坚58次,政府常务会研究脱贫攻坚35次,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会议64次,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精准指导、精准落实的作用。
二是推行“三有三抓常调度”扶贫长效工作机制。“三有”即县有脱贫攻坚指挥部,乡镇和部门有扶贫办公室,村有扶贫工作站,责任到人;“三抓”即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包联领导督导抓;“常调度”即经常性开展调度督促,紧盯工作进度安排、推进实施等重点环节,紧扣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重点工作,建立工作督导、提醒、警示、约谈机制,力促攻坚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着力加强“六支”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县级干部、县直部门干部、乡镇干部、村干部、‘访惠聚’驻村干部、专项组干部”六支队伍主体作用,推动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4个深度贫困乡镇实现由州领导包联督导,所有乡镇均实现有1名县领导担任第一书记;2个贫困村在由2名州领导包联基础上,同时由县党政主要领导包联,62个有扶贫任务的村、5331户贫困户分别实现县级干部包联督导和干部包联全覆盖。县扶贫办主任由副县级领导兼任,配齐6名科级干部,县乡村三级扶贫专干达到379名;出台《强化第一书记选派管理使用办法》,对不胜任、履职不到位的村第一书记由派出单位主要领导顶岗帮带;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因村选人组队,62个有扶贫任务村驻村工作队扶贫业务骨干攻坚期内不做调整、保持稳定;近年来在扶贫一线提拔干部37名,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在加强“六支队伍”建设中,重点发挥县级干部的决策力、指导力和推动力,注重发挥基层干部的执行力、落实力和战斗力,层层压实攻坚责任,形成工作推动常态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压力传导到每一个神经末梢。
(二)聚焦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全力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认真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七个一批”工作要求,结合轮台贫困现状,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缺什么就补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扶到点扶到根上,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1.全力抓好扶贫资金项目带动。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项目。2016年以来,全县共收到各级财政下达专项扶贫资金2.6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88个,其中产业发展项目236个,累计带动3800多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县财政累计安排专项扶贫资金7455.37万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确保项目精准,我们不断加大项目库建设力度,累计入库扶贫项目达到444个,涉及资金6.94亿元,入库项目实施率达到83%,全面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对所有已实施项目逐项制订后续跟踪管护措施,落实专人负责制,形成“投、建、管”三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坚持把“回头看”贯穿始终,紧盯最薄弱的领域、最不放心的项目、最突出的问题,组织力量全力抓好整改落实,确保每一个项目最大化发挥成效。
2.全力抓好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按照“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确保农牧民持续增收。
一是以稳粮、优棉、促畜为主要抓手,稳定农民收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品种结构,着力提升粮食品质和单产,建成1.8万户农民20万亩小麦、15万亩玉米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推广粮食多熟高效栽培种植技术,实现一年两熟,增加农民收入。
围绕巩固提升“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自治区棉花原种生产基地县”成果,大力实施“三个千万亩”高产田建设。采取“种植大户+基本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强力推广测土配方、高效节水、机采种植等生产技术。目前,全县种植棉花96.53万亩(贫困户种植3.33万亩),高质高效棉花示范基地、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3.73万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推广90%以上,54.76万亩棉田实现机械采棉。2020年,棉花平均单产达到348.5公斤;3151户种植棉花贫困户人均创收2000元以上。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积极探索实施“合作社+养殖大户+农户+贫困户”生产模式,下大力气推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建成24个有一定规模的畜牧养殖厂、90个畜牧养殖合作社,带动1.27万户农户养殖牲畜28.8万头只,其中带动4870户贫困户养殖牲畜6.2万头只,实现畜牧业由传统粗放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发展模式转变。推广牛羊托管合作社养殖,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贫困户变工人”的“四变”改革,实行“品种、饲料、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保价收购、培训”六统一的生产模式,带动全县2196户贫困户1.03万头(只)扶贫牛羊入股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平均分红效益达到10—15%,推动牛羊养殖成为畜牧业养殖优势产业。2020年预计畜牧业人均收入3861元,较2016年的2658元增长45%。
二是以发展杏子、香梨两大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