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指导下,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市有关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奋力攻坚,不断强化环保统筹监管工作职责,以落实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深入推进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东莞。
一、2018年主要工作情况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一年来,我局认真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环保目标任务与要求,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立足新时代、新要求,进一步强化环保工作统筹谋划。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常委和分管环保工作副市长任副总指挥,成员单位包括市环保、财政、发改等32个单位,全面强化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组织领导。二是加强工作部署。由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场推进会,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巡视整改要求,深入分析新时代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对打好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同时,围绕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进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等,先后7次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进行专项部署,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加强工作谋划。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及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东莞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明确未来3年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目标和要求,详列46条重点工作举措及责任清单。四是加强调查研究。大力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东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调研活动,形成《关于实施截污通水工程,提升截污治水效益的专题研究》、《关于加强臭氧污染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专题研究》、《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建议》等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目标与措施。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一是针对水质考核断面达标形势严峻的问题,持续推动实施“八大专项行动、十项整改工作”,重点聚焦影响断面水质的领域与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优先推进与断面水质关联度高的治水设施建设,2018年,对比上年同期,全市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总体有所改善,其中运河樟村、沙田泗盛、石马河旗岭、茅洲河共和村、石龙北河、石龙南河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全部下降,全市各镇街81个监测断面,在2018年1至8月水质趋于稳定,从9月开始呈逐步好转态势,12月水质好转的断面从25个增加至30个,劣V类断面数量同比减少6个。二是针对2017年及今年一季度大气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及时加强分析研究,制定出台《东莞市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明确32项大气污染防治强化举措,并从经信、发改、住建、城管、交警、交通等多个职能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常驻市大气办,全面强化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统筹协调督导,以更严的要求和标准,全面开展蓝天保卫战行动,全市空气质量总体好转。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比2017年改善2.5%,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2.5%,与2017年持平,PM2.5浓度同比下降2.7%,其中5月至12月底,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评价空气质量的6项污染因子浓度均同比下降,对我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细颗粒物、臭氧浓度分别同比下降8.8%、4.5%。三是针对今年5月11日生态环境部约谈指出我市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严重的问题,立即召开整改工作会议,深入开展固体废物“利剑一号”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共检查企业2469家,关停61家违法企业,刑事拘留39名环境违法犯罪嫌疑人。四是针对今年6月27日央视新闻播报我市人民涌、老围河黑臭水体整治存在的问题,迅速组织召开全市重污染河涌整治工作会议,直面黑臭水体整治所存在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够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举措,部署开展重污染河涌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明确了全市重污染河涌及黑臭水体整治目标要求。
(三)严格对标上级要求,顺利配合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工作。一是配合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今年6月11日-16日,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下沉我市开展“回头看”,期间我局全面加强工作统筹,严格按照中央环保督察组以及省的有关要求,全力配合做好各项工作,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好评,特别是根据现场督察情况,国家环保督察办编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华阳湖环境再造推动城市凤凰涅槃》的工作简报,对我市华阳湖环境治理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委李希书记、省政府马兴瑞省长、许瑞生副省长先后作出批示,肯定我市工作。同时根据督察组反馈意见情况,迅速制定《东莞市贯彻落实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回头看”及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研究提出23项具体整改措施。环保督察“回头看”348件交办案件,现已办结344件(办结率98.9%)。二是配合完成省环保督察工作。今年9月5-19日,广东省第三批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我市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期间我局充分吸收配合中央环保督察的经验做法,严格按照省环保督察的有关要求,全方位配合做好省环保督察各项工作,确保省环保督察在我市顺利开展。省督察组向我市交办13批共281件交办案件,现已办结251件(办结率89.32%)。
(四)不断强化工作举措,深入推进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围绕截污控源、工程治理、河涌整治、水源保护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提升治水能力和水平。截污通水方面:2018年以来新建成截污次支管网1525公里、占年度任务(1300公里)117%,长度为历年之最,全市累计建成截污管网4115公里;完成截污管网验收、通水1427公里,占年度任务(1300公里)的109.7%。治污设施建设方面:6家污水厂新扩建项目,3家已完成,3家已动工;35家提标改造污水厂项目,5座已完成主体建设,29座已动工建设,剩余的1座抓紧推进;42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座已建成,34座正加紧建设。黑臭水体及内河涌整治方面:原有10条黑臭水体中,南城白马大氹在消除黑臭的基础上消除劣V类,东城老围河水质稳定消除黑臭,东城黄沙河同沙段、长安人民涌、万江高基涌和牌楼基涌等4条已达到消除黑臭的基本条件,其余正抓紧推进整治;新增12条黑臭水体按照“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的要求,予以推进整治;44条重污染河涌整治示范项目,有38条基本消除黑臭。同时,石马河、茅洲河两大重点流域全面提速加快整治,其中茅洲河流域新建成截污次支管网49公里、累计达137公里,流域内9条内河涌全面提速整治,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55.5%;石马河流域新建成截污次支管网216公里、累计达740公里,并明确创新采取EPC+O模式,引进一家具有综合实力强的大型企业作为总承包方,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整体推进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19.7%。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专项排查,并制定具体整治方案,对全市入河排污口展开整治;完成入海排污口调查,建立完善入海污染源台账,完成“两类排污口”(非法或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整治。印发实施《东莞市畜禽养殖限养区域划分实施方案》,全面规范限养区管理;重点流域9个垃圾填埋场基本解决垃圾渗滤液直排河涌问题。水源保护方面: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工作,出台《东莞市东江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基本完成我市东江水源地沿线一级保护区的围网工程及相关警示标志建设;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保专项整治行动,66个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整治。
二是坚定不移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等方面,健全完善1+N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体系,全面推动实施32项蓝天保卫战强化举措。今年来,共淘汰改造燃煤锅炉16台,淘汰改造生物质锅炉574台;推动VOCs企业整治,在厚街、塘厦等镇启动集中治理试点,完成4908家VOCs企业整治,其中完成803家源头治理、4105家末端整治。推进全市现有13台燃气发电机组中的11台完成烟气处理设施氮氧化物排放限值改造。大力加强机动车排气管理,建成全市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定期检测和道路抽检机动车123.68万辆,发布公告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市中心城区及主要干道货车交通管制措施。督导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开展泥头车联合执法行动。同时,重新发布高污染禁燃区通告,将全市划为高污染禁燃区,实施III类(严格)管理。印发实施《东莞市2018年臭氧污染防控专项行动方案》,着力遏制秋季臭氧污染,推动臭氧浓度进入下降通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三是坚定不移打好固废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加快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其中:东南部卫生填埋场一期项目,新增飞灰填埋处理能力82.5万吨;东莞市海心沙资源综合利用中心绿色工业服务项目环评报告已报省生态环境厅审核,项目总体建设方案已基本确定;虎门港立沙岛危险废物综合处理处置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开展固体废物企业“三个一”专项行动,全市783家固废重点企业及自主增加的1674家产废企业完成承诺书签订。全面落实了中央禁止“洋垃圾”入境有关要求,加大对进口利用废纸企业监管力度,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与废纸进口挂钩,强化企业环保自律。对全市固体废物产生和处理处置进行摸底调查。
四是坚定不移打好净土防御战。印发实施《2018年东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完成石碣、麻涌、洪梅等3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印发实施《东莞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土壤环境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成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环保、国土、规划等部门信息沟通机制,严格我市建设用地准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547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年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