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高质量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校长孙其信在学校2018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学期开启之际,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谋划部署学校全年工作。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学校2017年工作,安排部署2018年工作。关于2017年工作,姜书记已经代表学校领导班子作了全面回顾,刚才其他9位校领导也就分管工作对学校2018年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在此我不再重复。接下来,结合回到学校工作半年多来的工作调研和实践,围绕“发展难题、有效破解、高质量发展”三个关键词,谈一谈对学校发展的一些思考。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理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核心是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讲,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明确新方位,总的要求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半年多来,经过深入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学校当前发展面临的各方面挑战非常严峻,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全力破解发展难题。如果这些难题得不到有效破解,学校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更谈不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下面就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认识、谋划、方法论等三个维度,我谈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基础和优势,坚定发展信心
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对标一流大学建设路线图,准确研判学校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深刻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
(一)积累深厚、基础雄厚,办学实力不断攀升
经过了113年的历史积淀,中国农业大学形成了“积累深厚、基础雄厚、传统优秀”的坚实底色和较强优势。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前1‰,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一成绩实属不易。人才队伍竞争力不断提升,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总数稳居全国高校前列。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过去10年主持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总数全国高校排名远高于学校综合排名,“CNS”顶尖论文数量在较长时间内居全国领先水平。以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年到位科研经费最高达15亿元。这一系列成就充分显示了学校深厚的积累和雄厚的基础,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上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二)历史悠久、精神大气,大学文化不断传承
在113年的不断奋斗中,农大人传承了独特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农大特色和农大标识的内在气质。
1.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办学113年来,学校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与国家民族发展同向同行,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著贡献。只要国家需要的地方,就有农大人的足迹,这是农大人的责任担当。
2.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追求。跨越两个世纪,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处于同类大学发展前列,最重要的是农大人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老一辈科学家在中国大地上创造了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创新成就,奠定了学校作为一所“国字号”大学的坚强基石。
3.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几经挫折磨难,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办学场所数次搬迁,办学之难超出想象。无论在马连洼的木板房里,还是在涿州被造反派闹得无法正常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农大前辈们从来没有被艰苦条件和环境磨难打垮,始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始终保持了一种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不断推动学校发展向前。
4.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变革,追求卓越始终是大学的灵魂。无论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大学始终以卓越的理念、卓越的标准和卓越的行动践行着大学的真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谋求新发展、追求新突破、创造新成就。
拥有这样的厚重历史积淀和独特精神文化,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坚定自信,没有任何借口不挺起腰杆。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应当打不垮、压不倒,迎难而上、奋勇向前。
综合可比办学指标国际排名来看,学校学术核心竞争力已经接近或者基本达到世界农业大学领先水平。比如,目前学校农业科学已稳居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3位。可以说,学校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指示要求,重整旗鼓再出发、乘势而上创一流。
二、坚持以顺大势、谋大事、干实事、见实效的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学校全年工作
要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就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做好系统布局和长远谋划。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顺大势、谋大事、干实事、见实效。
(一)顺大势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顺大势就要坚持把学校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潮之中。在世界快速变革和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大格局中,学校必须顺势而为,找准发展方位。如果我们不能深刻认识把握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不能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闭门造车、逆势而为,关起门来搞发展,就很可能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2.顺大势就要坚持对表看齐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在近期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做了重要讲话。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探索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发挥排头兵、领头雁作用”。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A类大学,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项工作根本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谱写新时代“奋进之笔”。
3.顺大势就要坚持“四个服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学校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是新时代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时代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学,如果我们不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把“四个服务”作为发展之基、谋事之要,各项工作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4.顺大势就要全面理解现代大学的功能价值。高等教育界普遍认为,现代大学应当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功能。大学不仅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创新源头,更是国家未来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基地。谋划学校发展,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新审视大学价值,全面履行大学功能。以科学研究为例,2017年底《科学》杂志公布了世界十大科学突破,其中基因疗法、广谱抗癌药、精准基因编辑、生物学预印本、原子尺度生命研究等均涉及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如果我们不能主动顺应世界科技创新潮流,抢先布局科技创新前沿制高点,就很可能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被甩出先进行列,在空前激烈的创新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二)坚持解放思想,强化战略思维,统筹谋划学校发展大事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刚才东军同志代表学校作了重点部署。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开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学校要把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