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在南京大学建校11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不忘初心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
尊敬的顾秉林院士,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此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15周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海内外校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向获得“南京大学科技奖”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要特别感谢专程前来参加庆祝大会的顾秉林院士!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在凝聚态物理、低维和介观物理、计算材料物理等领域有着卓越的学术贡献;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在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作为南京大学的老朋友,顾秉林院士一直关心与支持南大的事业发展。今天,他带来了清华师生对南京大学的诚挚祝贺,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向顾秉林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每一年的校庆,都是我们回顾传统、总结经验的重要时刻,也是学校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的新起点。去年以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一直是国内高教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时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南京大学应如何落实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意义,并不断推进“立德树人”实践,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我想应该在认识上做到四个“不忘”。
一是不忘大学的使命。伴随着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大学被赋予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种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职能是并列的关系。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条连续的主线表明,“育人”是大学最初始、最根本的职能,其他职能都是由育人的需要派生的,都是为育人服务的。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的使命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高尚情操和强烈责任感的人。即使是以强调科学研究著称的德国教育家洪堡,他是大家公认的研究型大学的提出者。也是围绕学生培养的需要强调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高尚的品格的。耶鲁大学前任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把耶鲁大学21世纪顶级战略目标确立为“积极致力于优异的本科生教育,培养在学术、专业和公众生活中的领袖人物,不仅为美国,也为全世界培养领袖人才,推动知识的开拓,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服务”,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和责任。
二是不忘中国的特色。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必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办好适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必须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必须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师生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密对话中,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磨炼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三是不忘南大的传统。南京大学具有重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一直不断引领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早在100年前的南高师时期,陶行知先生就率先倡导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提出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引领了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实施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以“强化部模式”为代表的教育改革,确立了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进入新世纪,学校将人才培养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工程,率先提出“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深入探索以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方案,“三三制”培养模式改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又成功地启动了“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和“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具有南大特色的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不难看出,立德树人是一代又一代南大人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懈追求,也是百年南大治学理念和育人精神的生动体现。
四是不忘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教师是智慧的启迪者和价值的引领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所传之“道”分布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思维的拓展。我本人就有切身的体会:我的导师徐克勤院士年近八旬高龄,还亲自带学生出野外、下矿区、钻坑道,只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我的博士论文陷入僵局时,徐先生“不要崇洋媚外”的告诫和中国人与外国人“一个样”的激励,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学术动力和勇于探索的自信,先生的为师之道令我终生难忘。南大校史上有很多名师大家潜心育人、进德修业的感人故事,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师德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