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全县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党课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村※※※书记作了交流发言,谈了去苏州学习培训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可以看到大家在新农村建设上有了新思路,理念更先进,回来后干事动力也比较足,这充分说明去苏州学习培训的效果是显著的。蒋巷村五十年如一日,坚持“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成为全国文明村;旺山村依托自然禀赋,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灵峰村同步推进社区建设和旧村搬迁,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起工业物流园区;上林村通过土地流转,成立土地、劳务、休闲养生、物业四大股份合作社,让村民既成为股东又成为产业工人,收入实现了倍增,这些生动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值得我们每名村书记认真剖析,好好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发扬敢想敢干精神,开拓创新,将外出学习的新思路、新办法科学应用到今后的日常工作中,积小胜为大胜,真正把本村建设成和谐、富裕、群众拥护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座的各位,都是去年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能够从本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脱颖而出,说明我们大家是得到了党员群众的认可,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期望更高。村支部书记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既是一个村几百上千村民的“当家人”,又是党在农村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者、推动者,常年奋战在农村工作一线,尽心尽力,勤奋工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大家的工作县委是非常清楚的,也是比较满意的。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县委,向你们的辛勤工作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新形势下如何当好村支部书记,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增强干事创业动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改革发局、发展大势,紧紧抓住机遇,从容应对挑战,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格局。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大约有9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4%,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农民群众的“当家人”,认清“四个全面”深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意义大不一样。其中最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是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的新要求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每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否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不能仅仅看经济发展指标,更要看老乡的感受。近年来,我县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飞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县人均年收入14200元。但是与已经步入小康的发达地区相比,不论是GDP总额还是人均纯收入,都仍有较大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作出了实施“二次创业”的战略决策,确立了“23456”的发展思路。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农业怎么强?农村怎么美?农民怎么富?还需要我们各位村书记集思广益,借力借势,在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不断探索,敢闯敢试。
二要认清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中之重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作出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从2003年到2015年中央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进行专题安排部署,足以见证“三农”工作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新一轮农村改革,把农民土地承包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并行,就是为了保护农民权益,解决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问题。推进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新一轮生产关系调整的核心所在,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一个重大创新。在去苏州的学习培训我们也看到了,农村想发展,农民要富裕,就得在土地上做文章,用活了土地,农村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去年7月,我县土地托管中心、土地托管运营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这既是我县加强土地管理的创新之举,也是提高土地流转效率的有效探索。然而我们大部分村庄在土地流转上仍没有实质性破题,守着大片的土地却依旧是经济薄弱村,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得看我们这届村“两委”干部,善于不善于发动群众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能不能、敢不敢在土地上面做活文章。
三要领会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引入农村法治建设,提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农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农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意识明显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然而,通过去年教育实践活动和村两委换届的情况来看,农民“信访不信法”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一方面除了农民自身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存在模糊认识之外,还有就是某些村干部不作为和胡作非为,导致原先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农民对村干部失去了信心,对法律失去了信心。再加上现在很多村书记不注重学习,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事务性工作或者应酬当中,遇到问题“讲政策不如上访户、讲法律不如拆迁户”,更加加剧了矛盾的激化。打通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关键还得靠我们村书记积极学法用法,不断强化“依法治村”意识,把法治思维贯穿落实到村级的各项工作之中,用法制办法破解村级发展和稳定的难题,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四要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十八大以来,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推出了一系列从严治党举措,特别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上,坚持老虎与苍蝇一起打,从高官到村官,从大事到小节,查到谁就处置谁,一直保持高压态势,这已经成为全党上下的一种新常态。面对从严治党新常态,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出很多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比如,在村干部管理上,针对村级组织权力事项不够明确,“人情账”、“糊涂账”日益凸显等问题,去年宁波市宁海县在全国出台第一份村级权力清单,把村干部能做什么、该怎么做,浓缩成了36条权力清单,在制度上规范了村干部的权力行为。我县也要借鉴宁海权力清单新模式,规范村“两委”干部的权力界限,让村干部在规定权利界限内开展工作。近年来,我县通过推行5日民主议政日、党员先锋积分管理、村内“一事一议”,不断规范了农村村务、财务管理,提高了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促进了农村发展与和谐稳定。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不少党员参会不积极,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党员等同于一般群众,甚至鼓动、参与群众上访。针对党员党性意识弱化、淡化等问题,我县决定对全县农村党员进行从严管理、从严教育,处置一批不合格党员,进一步纯洁净化党员队伍。村书记作为农村党建“第一责任人”,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最大政绩,带好班子,理清思路,坚持原则,敢于动真碰硬,真正把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用作发挥出来。
二、直面问题,精准发力,始终保持本领恐慌危机感
农村要发展,关键在支部,主要看支书。农村党支部书记,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我们党执政大厦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直接肩负着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带领群众致富的重任,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当前,我县进入“二次创业”、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在一个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民生、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阶段。可以说,今天邹平的大发展也为广大村支部书记施展才华、服务百姓、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释放出更为宽广的空间。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县村书记队伍建设与当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村书记党性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对待工作消极被动。有的村面对县里镇上的重点工作,不是积极主动去完成,而是存在抵触情绪,拖拖拉拉,消极应对,拖了全镇工作的后腿;有的部署工作只想当指挥员,不想当战斗员,让别人冲锋在前,自己却退在后面;有的怕自己书记位子不保,村里好不容易有了发展党员名额,宁肯不要,也不能给自己添麻烦,缺乏一名党组织书记应有的担当;有的对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不主动过问、不主动解决,把有困难的群众当成对立面,漠不关心,生怕惹来麻烦;有的面对村里的矛盾纠纷,不是主动排查化解,平息矛盾,而是一退六二五,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一些村的上访问题不断,不是群众不讲理,很大原因是我们村书记没有主动站出来,摆正自己的位子,怕得罪人,当老好人,这种观念是对群众的极不负责,是与一个支部书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格格不入的。举个例子,
二是部分村书记村级事务管理不民主,工作方法不科学。我县自1999年在全县开展村镇工作“四位一体”规范化建设活动,逐步探索开展了集农村党员活动、村民代表议政、村务公开为一体的“三日”活动,2004年“民主议政日”这一做法在全市进行了推广。然而到现在仍有很多村“民主议政日活动”不能正常开,到会人数达不到要求,村内重大事项表决村“两委”碰个头一商量就通过,没有让党员群众代表充分参与、表决和监督,或者村务财务不公开或者5日会那天当天公开,会后又立马撕下来,生怕村民看到。有的村规章制度一大墙,只是为了应付公事。实际上,村务财务不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就是私心在作怪,心里还有小九九。做人要光明磊落,村务工作也是一样,有什么账目,一是一二十二,清清楚楚写出来,公示出来,群众也明白,村两委也清白。还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做群众工作缺乏耐心,不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而是以权压人,脾气大,架子大,嗓门大。
三是部分村书记发展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同在一个镇,有的村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有的村却年年涛声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每个村的发展归根结底与我们每个村书记的努力与否有直接关系。面对农村环境整治,有的村书记把这次整治活动当成提升村容整洁、改善村风民风的重要机遇,积极发动群众全员参与,村容村貌3个月就焕然一新。有的村面对资金难题畏首畏尾,不是千方百计想方法,而是绞尽脑汁找借口,贻误发展机遇。村民看到邻村路修好了,街绿化了,晚上妇女们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而自己村仍是破土乱墙,迟迟没音信,最终只会导致群众怨气大,村干部的威信逐渐丧失。前两年省里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有的村依托政策现在建成了社区楼,土地也进行了集中流转,富了村民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有的就认为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白白丧失这么好的发展机遇。
四是部分支部书记为政不廉,作风不正,办事不公。有的村书记在工作中不是站在集体利益考虑问题做决策,而是先看看自己能不能先受益,不能秉公办事,以权谋私,甚至在八项规定严格执行的今天,仍然大吃大喝,搞不正之风。还有的不在如何富民强村上想门道,却借着干支部书记的影响和权力,贪占集体资源。“君子爱财当应取之以道”,贪了集体财产和利益,不仅给你带来不了生活的幸福,相反只会导致欲望越来越大,最终滑入犯罪深渊。这方面我们身边周围的教训和例子很多,一定要提高警惕。列举这么多问题,并不是否认大家的工作,毕竟这只是存在于极少数干部身上。对此,全县广大村支部书记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争当服务群众的知心人,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三、明确职责,增强素质,提高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实践证明,一个村工作开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干部的素质高低。素质,就是指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总和,村干部的素质,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当好村干部应具备的条件和水平。要当好一个村书记,我认为就要增强“六种意识”、争做“六型书记”。
(一)增强大局意识,争做政治型书记。政治坚定、顾全大局,这是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最起码的要求,也是确保各级坚持正确发展道路、科学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前提。人们常说:“干部走什么路,群众迈什么步”。农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线责任人,一方面要保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各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听招呼、讲规矩、守制度,顾全大局,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个人利益服从大局利益。克服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用严的政治标准要求自己。讲真话、办实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更不允许在群众中制造、散布传播同上级决策相反的言论或谣言。另一方面要把党在农村的政策学习好、宣传好、执行好。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在农村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用政策凝聚人心、推动工作。做政策上的“明白人”,吃透“两头”,善于把上级政策与本村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不能搞“截留”,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真正让党的政策、上级的要求原原本本地落到实处,让群众得到实惠。对于推进园区规范整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及济青高铁、济青高速拓宽等重点项目建设等事关全县大局的重点工作,要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带头集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二)增强党性意识,争做担当型书记。去年,我县2037个党组织、42855名党员参加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家都接受了一次严格的党性教育,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得到提高。今年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治国理念,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作为农村党组织负责人,就要进一步增强党性,做一名注重公道、敢于担当的书记。“公道”就是处事公正,一碗水端平,不徇私枉法,不优亲惠友,老不欺、少不瞒,政策面前一律平等,没有厚此薄彼、亲疏之分。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我县对已享受低保待遇的12230户进行集中审核和认定,对不符合条件的784户1517人予以取消,真正让符合条件群众享受低保;“担当”就是大事难事面前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承担责任。按照“常规性问题加大力度解决、遗留问题集中攻坚解决、新发现问题及时跟进解决”的整改思路,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在处理村内事物、化解矛盾纠纷等具体工作中,首先不要怕,你越是怕、越是逃避,纠纷就越多,矛盾就越大,村子就越不稳定。对于群众之间的矛盾,要充满正气、敢于担当,坚持原则、支持正义,当好调解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去年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我县共接到来信来访495件,这里面既有新矛盾也有历史遗留问题,面对问题,县镇村各级干部不躲不闪、敢于担当,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在专门研究信访问题的政策、法律法规依据后第一时间给予明确答复,并开展“约见信访人”活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切、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信访办结率达到81.4%。
(三)增强发展意识,争做创新型书记。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地方,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也比较强。我县部分村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没有解决好。发展是硬道理,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这就要求广大村干部要切实增强发展意识,思想再解放一些,思路再开阔一些,胆子再大一些,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找准经济发展的路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前段时间,县委组织村书记赴苏州、潍坊先进地区学习,我看了村支部书记集中培训的报告,苏州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490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718万元,村集体收入200万以下的为薄弱村,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农民收入中有38.5%是集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产投资性收入。而我们还有317村集体收入在3万元以下,其中收入不足1万元的经济空壳村178个,差距非常巨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很多村致富的路子不活,村书记发展意识不强导致。
那么,怎么发展?我看无非这么三条。一要理清本村发展思路,吃透两头、做科学发展领路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各村的情况不一样,各村发展优势也不一样。因此,村党支部书记要善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谋划全村发展大计,深入分析研究本村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人文条件等方面的状况,抓生态、促高效,重特色、创品牌,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抓发展,制定出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规划,并深入持久地坚持抓下去,就会形成产业、形成基地,就会见到成效。近年来,我县不少农村按照县委提出“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思路,带领群众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引导群众走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打造了一批如毛张山药、张高水杏、青阳小米等特色产业、特色基地、特色品牌,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各个村的条件都不太一样,一定要立足本村的实际,城中村和以农业、种地为主的村不一样,园区的村庄和城中村的又不一样,关键是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为什么我们有的村致富了,有的还没有,就是因为思路不对,没有把本村致富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苏州市吴中区旺山村,充分利用本村秀美的生态自然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对农户房屋实施“穿衣戴帽”式改造,发展乡村旅游,使昔日安静小山村成为苏州、上海等城里人向往的休闲胜地;吴中区上林村远离城镇、工业基础薄弱,但农业基础好,通过土地资本化运作,成立土地股份、物业股份、劳务股份三个合作社,打造了水生蔬菜、生态草鸡、龙虾养殖三个基地,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天平村则利用紧邻苏州轻轨一号线始发站的区位优势,规划发展了以商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借鉴经验。二要干事创业、带头致富,做富民强村带头人。一方面村书记要做出表率,帮助农民找准路子带头致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正如群众所说“自己不会富,当不好村干部”。你自己都不会致富,穷的叮当响,什么思路都没有,一家几口都养活不了,更不可能引导带领群众致富,你也干不了什么好支书。但不能靠着村里的那点资源,侵吞贪占,这个不正当,也不叫富。因此,村党支部书记只有带头学科技用科技,真正在生产经营上成为行家里手,做能致富、会致富的干部,才会在群众中有威信,群众才会跟着你走。另一方面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只顾自己富,群众不拥护。村党支部书记不仅要带头富,还要和支部一班人领着群众干,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大家对江苏省蒋巷村老书记常德盛的事迹可能并不陌生,他从22岁任大队长以来,秉承着“当干部就要富民强村、就要带领老百姓走富裕路”的理念,带领百姓艰苦创业,使得昔日穷乡村变成了如今的全国文明村,户户都住小别墅,家家都有小轿车,城里人都羡慕的了不得。三要创新思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句话叫作“手中无米,叫鸡不理”。农村工作也是这样,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力量发展公益事业和文化教育,村党组织就没有号召力,农村基层组织就难以加强。只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党支部书记说话办事底气才足,办事腰杆子才硬,才能给群众把好事办到实处。没有村集体收入,就是有那个心也办不了那个事,喊出来还不如不喊,因为没有实力、没有资金。因此,在做好“富民”文章的同时,要做好“强村”文章。要结合本村实际,盘活集体资产,立足本村资源、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兴办实体产业,不断拓宽集体增收渠道。苏州泰元社区发展之初面对没有资金难题,利用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废弃地、边角地,通过合理规划,把他们变成了一颗颗“摇钱树”,为村级发展掘得第一桶金,这与我们县韩店实户村、台子沙里村很相似。再举个例子,像我们城中村,基本没什么土地了,应该是寸土寸金。旧村址群众住的房子破破烂烂,生活环境恶劣。如果旧村有三百亩地,拿出一百亩地,在符合县里规划的情况下,给群众盖上楼,新开发的房子有租的、有卖的,剩下的二百亩地搞旧村开发,既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又盘活了现有资产,估计群众和村集体就相当富了。这就是思路。如果继续守摊子,维持现状,群众住房解决不了,村集体没有收入,守着金饭碗没有饭吃,导致部分城中村比偏僻的农村还要穷,原因就是思路不开阔,书记没胆量。发展村集体、带领群众致富,一个村一个情况,关键是看村书记的思路境界能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没有破除现状的胆量去说干就干,一抓到底。
(四)增强为民意识,争做服务型书记。作为村干部,在对组织负责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为群众服务上,群众利益无小事,可以说是事无巨细,都要亲历亲为。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不少农村干部感觉越来越难干:老百姓有田有地不找你、有吃有穿不靠你、出了问题老缠你、解决不了还骂你。为不折不扣地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到户,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心里装着群众、热心服务的书记。一要转变观念,由原来的先管理、后服务甚至光管理、不服务转变为先服务、后管理,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加强服务;二要尊重民意,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把好事办好、问题化解好,不搞一言堂;三要助老济困,积极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