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浙江宁波市纪委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单选题各种知识点,主要是管理学和政治经济学
第二部分:多选题
与单选类似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题
1、城管撕春联事件,你对此事件的评价,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解析]
考察的时政热点的理解分析能力。利用社会舆情焦点问题,考察考生对这问题的理解和站位思考。
情: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春联和福字的风俗。这种风俗无非是为了辟邪,图个吉祥如意。贴了春联和福字等,才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感觉更加喜庆。因此,商户在经营场所贴春联、福字,不但没有影响市容,反而使经营场所有了过年的氛围,城市也变得更有色彩,充满了中国味、人情味。
法:作为城管,应该给商户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在不违反法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给商户的经营提供方便。然而,这个城管大队却在商户还没过完年的时候,从正月初三开始就开展所谓的对辖区春联门贴专项整治活动,上门对商户的春联、门贴、福字等进行清理,这显然不符合人之常情,是一种典型的乱作为。这种做法不是在整治市容,而是在破坏市容,使原本十分喜气的经营场所变得一点喜气也没有,也破坏了商户的美好愿望,增加了商户对城管的反感,加重了商户与城管之间的矛盾。
理:城管对商户严格管理是可以的,但不能乱管。经营户如果在室外经营、占道经营,通过高音喇叭叫卖,或者把垃圾等扔到大街上,这是应该处罚的,但商户在自己店铺大门上贴春联、福字等,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城管开展这样的整治活动是本末倒置,多管闹事。就算经营户门上的春联、福字等经过风吹日晒有点褪色或者剥落,也应该由商户自己去处理,城管只要给商户一个提醒就行了,没有必要兴师动众,搞什么整治行动。
情、理、法:城管在大年初三就上门对商户门上的春联等进行清理,不符合国情、常情,是一种典型的乱作为,是给正常的管理秩序添乱。这几年,城管与商户之间矛盾冲突不断,主要根源出在城管没有一个管理的章法,做事缺少周全的思考,不顾客观实际,更不顾商户的想法,而是哗众取宠,为了所谓的成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结果,不但没有把城市管好,而是把城市搞得乌烟瘴气,矛盾冲突不断。当地城管部门应该把这一案件进行认真分析,清楚认识到这样做引发的危害,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参考答案]
对此事件的看法及其评价:城管上街撕春联和“福”字的行为,显然是对民间传统民俗和文化的亵渎。每逢新春佳节,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传统民俗功能,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城管上街撕春联和“福”字,更是一种违背民情民意的行为。春节贴春联和“福”字,反映的是人们过年的喜庆心情,表达的是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上街撕春联和“福”字的行为,也说明城管队伍的领导人缺乏法治意识、和谐意识、公仆意识,习惯“拍脑袋”决策,这一情况说明,权力如果失去监督,不仅会产生腐败,还会出现不作为、乱作为。
怎样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法、理、情三者关系,法是第一位的,具有强制力,是人们必须去遵守的制度。理是一杆公平的秤,是人们生产生活中要共同遵守的规律,是世人判断是非的标准。情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心理反应和社会关系要素。可以说,法是生硬的,理是公道的,情是可变因子。社会生活中,谁也离不开法、理、情的束缚与滋润。
城管撕春联,原本是当地城管部门作为整治成果进行发布的。没想到事与愿违,本想展示坚守岗位的美好形象,换来的却是全体网友的吐槽和批评。张贴春联是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不是遗毒,而是健康的文化,是文化的瑰宝。
城管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在不适宜的时间撕春联,有悖法、理、情三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