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良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加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对新时代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方高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任,只有做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才有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内部环境,为构建双一流高校迈进提供保障。
一、高校财务工作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关系
(一)高校廉政风险及主要类别
高校廉政风险是高校各个职能机关、学校领导或者单位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或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发生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的可能性。高校廉政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职业道德风险、管理机制风险、业务岗位风险等几大类。为了做好高校廉政风险防控,须发挥不同部门的作用,按业务类别依次梳理和识别高校运行中的风险点,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构建运行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二)财务工作与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关系
1.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和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财务内控制度综合了内控环境、内控活动、风险防控、信息管理和内控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高校所有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对高校资金资产、经费保障、组织结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内控制度建设的目标同廉政机制建设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通过财务的内控制度,可以加强经济活动管理,排除廉政风险点,使得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更严密,更完善。
2.财务部门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财务部门是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的重要职能部门,通过对预算、决策、资金支付等工作进行岗位管理和流程规范,可以有效防范高校因基建、后勤、科研项目、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风险,为高校领导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依据,从源头上防止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和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或者行使权力时出现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行为。财务部门的内控制度能从经济活动层面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推进高校的廉政机制建设工作。也能对其他职能部门和高校领导的活动起到监督的作用,消除以权谋私获取便利的风险。
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还未完善,制度实施尚未落地
制度建设是财务工作中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中的中心一环。制度建设是将工作职责、轮岗机制、工作流程及审批制度通过制度的形式制定下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目前高校工作集中于日常业务处理,疏于制度的建设。同时,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手册和操作只针对企业内控,高校的内控建设鲜有参照,高校经济活动的特殊性更需要本校财务部门亲自着力于制度建设,在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形成体系,工作难度较大。往往是发现一个问题,才制定一个对应制度来预防。存在滞后性,缺乏全局观。
(二)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数据库使用功能较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采集大量基础数据、整合信息库有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高校廉政风险机制建设也需要数据库和更好的软件、硬件设施来辅助财务工作。目前的财务软件仅仅针对于日常账务的处理和财务预决算报表的填制。缺乏一个更广大的数据平台,为全面预算、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为管理者做决策做监督提供数据支撑服务。
(三)部门联动程度较低,未形成联动机制
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结合基本建设、资产管理、财务、后勤保障、科研项目和招生就业等几大关口的综合管理和监控。而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学校的经济活动,将各个关口部门信息整合到一起。但目前高校各个部门存在信息不对称,数据存在差异不能共享的问题,导致没有统一和准确的数据来源提供给管理者做好风险监控和防范,同时不能及时沟通信息导致风险监控存在漏洞,降低了高校风险防控机制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