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4-09-11 07:03:52 125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宗教大会上,德国神学家孔汉思提出《全球伦理宣言》,指出每个人都应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理论支持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遂被一致确定为世界各宗教文化的金规则

推己及人构架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在《论语·卫灵公》中出现两次,一次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即是说,出门办事应该怀着一种类似于接见尊贵宾客的心情,处在贵族地位役使民众时,要像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一样,自己所不要的也不应该强加给别人,只有这样,无论在邦国之中,还是在家族之内,都不会遭到人们的怨恨。另一次,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奉行时,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则材料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似乎是对某个概念的注疏。冯友兰、杨伯峻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孔子对的定义,也即对人们终身奉行原则的解释。那么,如何理解的关系呢?

《论语·雍也》记载子贡问孔子,假如有人博施济众,是否算作仁道,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的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身,也要让他人立身,自己想事业通达,也要让他人行得通,能拿自己打比方,便得到了仁道的方法。冯友兰由此把忠恕看作是实行的方法,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的是,是积极的方面,而消极方面的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能近取譬反映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义中并非将人、己对立,而是体现推己及人的情感逻辑。何晏注《论语》云:言己之所恶,勿加施于人也。邢昺疏曰:己之所恶,勿欲施于人,即恕也。朱熹《论语集注》将之解释成推己及物,即推己之谓恕。此即以己之心推测他人有同样的心,代表了传统时代人们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遍理解。从能近取譬的表达逻辑来看,冯友兰所谓的积极与消极两种表达,皆为孔子所说实现仁道要拿自己打比方,并不存在人、己对立,这类表达恰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又是一种举例性质的表达,均可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说法。孔子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注解,只是举例什么情况是,更是对仁者爱人内涵的直观表达,诉诸自然人的平等观念。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6344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