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测每日5题(2025年1月12日)
1.(言语)民生问题的发生源自人的正当需要难以被满足,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在给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的这些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都是特定的,是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的。如果条件不具备,人们的民生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民生问题在给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也就难以得到解决。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民生问题的发生源自人的正当需要难以被满足
B.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的
C.民生问题的解决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民生问题需要特定的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来解决
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以民生问题的发生来源引出民生问题的解决话题,接着指出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而这些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又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尾句通过“如果不具备条件……就无法解决”反面论证。因此,整个文段论述重点落脚在民生问题的解决受给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对应选项,C项契合文段重点,当选。A项,民生问题的发生来源是为了引出解决民生问题的话题,非文段重点,排除;B项,未提到文段的论述主体“民生问题”,且“人的需要的满足”非重点,排除;D项,只是从微观方面说明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未提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排除。
2.(言语)国家终于出台政策,强调要保护文物,这是好事。中国的文物,经过革命和建设两大冲击之后,残存的已经不多了。从地表上看,中国已经变得比美国还要年轻,城市有一个算一个,比纽约还要纽约,建筑都是新的,钢筋水泥加大玻璃,广场街道,霓虹灯,每个城市都一个样。文物有吗?有,都在几个中心城市的博物馆里,在私人收藏家手里。然而,那里的东西,已经不是文物,只是脱离了文化背景的商品,就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一样,只是观赏和拍卖的价值。这段文字最想说明的是()。
A.文物被收藏便不是文物是古玩
B.文物的文化价值才是永恒的
C.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相克相生
D.文物流失是中国文物保护之痛
答案: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