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中的平民文化思想

2025-02-21 07:03:52 129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墨子》中的平民文化思想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涵盖学科广泛、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墨子,名翟,是先秦时代继孔子后活跃于中华大地上的又一位文化巨擘。墨子思想博大精深,由其创立的墨学是先秦显学之一,《韩非子·显学》评价墨家学说为世之显学,《吕氏春秋·当染》评价墨子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思想则是其重要一翼。

(一)

墨子从下层民众利益出发,鲜明反对儒家所倡导的上层贵族文化,这是墨子文化理念中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墨子早年曾接受过儒家的思想知识教育。《淮南子·要略》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墨子思想文化体系受到儒家学说的滋养,然而,墨子并未拘泥于儒学一端,在学习过程中,日渐体味到儒家所张扬的礼乐文化繁琐且不易行,而且还有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等严重弊端,于是毅然背周道而用夏政,并对儒家提倡的以礼乐为代表的上层贵族文化进行了诘难和抨击。

首先,墨子主张节葬,这主要体现在《墨子·节葬》篇章中。丧葬是古代社会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体现礼的重要形式。儒家提倡厚葬久丧,墨子对此则予以坚决反对。在墨子看来,厚葬久丧对生人的害处则是劳民伤财,因居丧而染疾病死者,不可胜计;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导致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正是基于此,墨子主张节葬: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在墨子看来,只要能把腐烂的尸骨包裹起来,葬处没有潮湿之患,坟墓有个标记以供凭吊,生人送葬志哀,死人之利已大备。与此同时,不让腐尸臭气外泄,家人即时从事生产以供养亲祭祀,生人之利则可免受其损。

与节葬思想相一致,墨子对饮食之法、衣服之法、宫室之法、舟车之道等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也作了相应的符合平民利益的设计,体现了鲜明的平民文化色彩。

其次,墨子主张非乐。《墨子·非乐》认为:王公大人制造乐器,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将必厚措敛乎万民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无助于百姓取得衣食之财,无法消除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之社会巨患,也无法禁止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之社会大害。且奏乐役使广大人力,妨碍正常的劳动生产,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所以,墨子认为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墨子非乐主要是为反对统治阶级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大兴音乐,恣意享乐,破坏社会生产,加剧人民的苦痛。从这点看,墨子的非乐具有合理性。然而,墨子在论证非乐时存有绝对化的倾向,这也是引致同时代其他学派攻击的焦点之一。

(二)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墨子》中的平民文化思想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8832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