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更加激烈、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贸壁垒明显增多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内在需求不足、群众就业增收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现实挑战的背景下,注重运用货币政策这一宏观调控手段,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功能和结构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功能,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从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充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功能,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从结构上更好满足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对资金的需求。货币政策工具作为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通过发挥总量功能和结构功能,最终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功能在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扩大和收缩货币供给的总量,可以影响宏观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胀等方面的政策目标。一方面,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准备金等基础货币投放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与信贷增速,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让其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可以有效缓解经济波动。在跨周期调节中,货币政策工具需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作出不同选择:在经济扩张期,运用紧缩性工具防范经济过热风险;在经济下行期,通过宽松性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激发投资与消费,支持经济复苏和回升。在逆周期调节中,通过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等手段,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流动性与信贷供给,引导物价回升至合理水平,可以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过度波动。此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至贷款端,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功能在优化资源配置与引导关键领域货币流向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功能,意味着中央银行将央行资金包括再贷款等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资金投放相挂钩,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需要动态调整支持重点,引导商业银行信贷的投向,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更有需求、更有活力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行业的资金投放,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货币政策杠杆撬动、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货币政策工具也从单一的总量调控逐渐向多元化、定向化的结构性调控转型。早期,主要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总量性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支持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单一的总量调控手段逐渐暴露出局限性,无法有效解决资源错配和产业升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新时代以来,中央银行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创设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定向降准、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旨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目前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定向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民生领域及中小微企业,缓解了特定领域的融资瓶颈,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功能和结构功能相辅相成。本质上,货币政策是总需求管理的工具,是宏观总量调控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如扩大流动性投放规模、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小幅下调政策利率等具有明显的总量功能,即便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具有总量功能,因为它同样可以发挥基础货币投放的作用,同样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样可以支持信贷平稳增长。随着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不断完善和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功能日益凸显,货币政策的整体效应体现为总量功能和结构功能的统一,二者共同作用于经济运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进一步丰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发挥其精准滴灌结构功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总量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压力,成为总量性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整体上有效提升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有效性。
协同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功能和结构功能至关重要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8933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