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2025-02-28 07:03:52 129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一种标准类型,是指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在某一特定行业领域或多个领域掌握高水平、高级别、高素养职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随着高技能人才被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范畴,培养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还是行业企业的责任,究其根本是全社会的责任,这是由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跨界性、长周期性、正外部性等属性特征所决定的。特别是当前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如何在全社会共同聚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项值得深究的问题。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念、模式、规律、策略等,对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

第一,建立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依靠“举国体制”,这种“举国体制”不是简单地把国家发展重心都转移到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来,而是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和企业,建立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种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例如,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法》《综合就业培训法》《就业培训合作法》等法规,英国制定了《1918年教育法》《1944年教育法》《1973年就业和训练法》等法规。由于“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伴随着一套新的劳动力技能和素养的产生”①,因此,作为对高技能人才新需求挑战的回应,美国和英国都重视在国家层面系统化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地方层面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例如,为贯彻落实1949年颁行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中规定的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德国各州政府相应地制定了详细的开展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的法规,从而使州和地方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在地方建立起了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综合层面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学校和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等共同完成。例如,美国除了突出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外,各州举办的社区学院是为青少年提供副学士学位的职业教育或为成年人提供可发放职业证书的就业培训的主要学校机构,综合高中也能够面向高中生提供职业课程,各种社会培训机构面向特殊人群提供灵活的就业培训。这种多方相关主体协同参与、学历与职业证书等多样化教育供给,共同构成了综合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构建校企共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区别于其它类型人才培养的典型特征。纵观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不同国家校企共育的方式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校企共育是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共同路径。发达国家校企共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校企双元交叉型模式。这种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双元制”是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学习年限内,学生不固定在学校学习,也不固定在企业学习,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随时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之间转换,进而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校企双元分段式模式。这种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是韩国的“2+1”学制,“2+1”学制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两年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最后一年到企业去实习实训。这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提供了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三是校企双元主体化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不能只要求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实训,同时也要求教师到企业去进行岗位锻炼,例如,英国政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就提倡、鼓励和引导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工作体验和岗位锻炼,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具有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8942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