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

2025-03-07 07:03:52 128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

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名言。这句话流传广远,最初是化用自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原文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民本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政何以安民

民本思想滥觞于夏商,形成于周初,历代学者对此皆有发明。随着国家和社会的阶段性演进,传统民本思想亦打上历史阶段性特征。到了汉初,民本思想建基于过秦思潮之上。汉文帝时期,贾谊在《新书·大政》中系统阐发了以民为本。国家兴衰存亡,无不系之于民,民众的力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两汉至魏晋的民本思想在先秦诸子基础上,对国民关系的论述更加系统,进一步强调了民众的地位与作用。对此,汉魏以来的学者在立君为民政在安民上皆有阐发。

立君为民层面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是两汉民本思想的普遍共识。严遵认为:人之生也,悬命于君,君之立也,悬命于民;君得道也则万民昌,君失道也则万民丧。……君者,民之源也,民者,君之根也。在两汉学者的价值观中,君民的和谐统一具有人伦的自然属性,正如父母之于子女。经汉儒诠释,立君为民理念不断完善,并深刻影响着汉魏以来的政治实践。

其次,政在安民。刘安在进呈朝廷的《淮南子》中明确提出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的思想,并详细论证了勿夺时”“省事”“节欲等安民的具体措施。在汉初鉴秦之弊,与民休息的主流意识形态下,安民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汉武帝时期,主流意识形态从无为转向有为,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醇儒仍继续阐发安民理念,并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提出应当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东汉至魏晋时期,安民仍被广为阐发,如东汉学者王充认为,民治国安者,贤君之所致;民乱国危者,无道之所为也

汉末至魏晋,统治阶层频频阐述民本理念。如东吴陆逊议曰: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自古以来从无民殷国弱,民瘠国强的情况,因此统治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其族侄陆凯亦以夫民者,国之根也进谏吴主孙皓,并告诫其应注重民众基本的物质需求与日常生活状态。

民心何以向背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063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