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一重要论断从根本上揭示并回答了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文化建设的动力,廓清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基本问题,是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
文以载道,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在这里,“着眼于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突出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回答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点明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绘就文化建设的未来前景。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不着眼于物。这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以资本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文化建设理念有着显著区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西方率先迈入现代化,在经济领域领先世界,在文化领域也有着广泛影响。但西方文化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其文化建设着眼于“物”,旨在增加财富积累,忽视了文化的社会效益。这导致占社会人口极少数的资本家阶级掌握着大量优质的文化资源,享受着高品质的文化成果;而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却陷入异化,成为推动资本增殖的消费机器,失去享有精神文化资源的机会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时间,最终走向精神贫瘠,整个社会陷入两极分化。而中国的文化建设则在坚持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突出其社会效益,追求文化建设服务于人。文化建设着眼于人,不是着眼于少数人,而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的百年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始终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尽管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不变。历史和现实证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建设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旨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而人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文化素养是否得到增强、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升,都直接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果。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早在1942年,毛泽东就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需要,强调“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持续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状况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因而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努力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