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外资“稳”的是什么
受国际开放环境不断收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等因素影响,全球投资格局加速重构,我国利用外资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近日,《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再次释放了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2025年稳外资,需从稳存量、提质量、优环境、增预期等方面,更大力度吸引外资、更高水平利用外资、更实行动服务外资。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已由流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稳外资需要“稳存量”。全球FDI增速早在2010年左右开始放缓,全球FDI规模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期。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大国博弈不断升级等因素影响,全球FDI规模持续走低,2023年降至1.3万亿美元。就我国而言,2021—2022年FDI规模连续两年突破1800亿美元大关。然而,在全球FDI增长疲软大环境下,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水平“高位回调”,2023年以来出现连续下滑,我国巩固外资基本盘承受较大压力。但也应看到,截至2023年底,我国存量外资企业增至46.5万家,较2019年增加了4.6万家。
转型升级发展对我国引资提出更高要求,稳外资需要“提质量”。全球跨国投资加速向服务业和高附加值活动转型,服务业FDI持续引领全球FDI增长,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业咨询等领域的FDI规模显著增加。此外,随着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需求持续扩大,先进制造、可再生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虽然近年来我国FDI规模有所下降,但外资企业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我国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7.4%,较2017年提升超10个百分点,充分彰显了高技术产业引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我国引资质量持续提升。
发达经济体和周边国家引资政策竞争愈加激烈,稳外资需要“优环境”。全球投资环境整体得到优化,2023年全球73个国家共出台137项影响FDI的政策措施,其中鼓励性政策占比达72%。各国引资政策加速调整,部分西方国家出于安全考虑收紧关键技术和敏感行业的外资政策,并有意对我国施加“规则锁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过精简行政程序、引入激励计划等措施,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我国引资面临的外部压力更大。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制度型开放红利逐渐释放。一方面,不断放宽准入限制。全国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从2017年版的63条缩减至2024年版的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提升了区域投资活力,2023年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同比增长26%,高于我国对全球投资增速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