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根本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才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专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是联系科学研究领域和生产应用领域的一座关键性桥梁,是支持保护农业、林业、实现兴边富民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基本情况
目前,xx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实有编制职工15人,林业服务中心实有编制职工7人,村镇规划建设中心实有编制职工2人,交通和安全生产服务中心实有编制职工2人,其中,40岁以上共有14人,占四个中心的总人数53.8%,职工“老龄化”严重,新工作形势下的技能掌握运用能力有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二、面临的困难
(一)专业人才匮乏,推广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少,年龄结构偏老龄化,出现人才断层,老同志缺乏精力培养新人,新同志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人才引进及激励机制不完善,岗位吸引力差,年轻人积极性差,新鲜血液严重不足。二是素质和能力偏低。知识储备不足、结构老化,缺乏时间学习;专业不对口,缺少真才实学;向农户推广技术服务偏重纯理论,抽象、不实用,流于形式。三是配套服务不完善。培养方式落后,教育培训不到位,学习渠道少。四是管理模式陈旧。考核制度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缺乏责任连带、部分农业技术人才责任感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工作实效性过低,工作流于形式得过且过,严重缺乏工作积极性。一些基层站所中心的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兼顾其他业务,真正专注于农技推广的时间较少。
(二)经费难保障,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
农技推广工作是公益性无偿服务,因此在机构改革时把农技推广机构划分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得到了保障。但是农技推广中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等所需的资金得不到保障,农技推广中缺少必需设备,这是多年来存在的老问题,而今更加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保障专业技术人才“好用”
一是加强技术人员思想道德教育。养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勤学好问的工作态度。二是提升技术人才业务本领。加强对口业务培训,打造业务能力强,有真才实学,知识技能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三是注重工作方式创新。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农户传技术;下沉村组农户,收集农户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培训;坚持“三味”原则:原味,讲土话;鲜味,讲最新农技知识;甜味,对农户形成正面激励。
(二)加强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农林专技人员
紧紧围绕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等人才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林,高技能人才,不断在夯实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人才基础上下功夫。此外,做好人才的新旧更替工作,防止青黄不接,积极从各农林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的专技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利用在岗的老同志带新同志,把“传帮带”的工作做好。(三)加大农技推广投入,完善农村科技推广网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基础工作的资金投入,推进科技网站、推广网络基础设施、多媒体设备等农业技术推广的硬件建设。(四)加强专技人才管理,完善专技人才培养支持机制
加大专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专技人才人才库,大力引进高层次专技人才,参考医疗卫生、教育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制订引进专技人才细则,在相关部门的岗位招聘方面注重录用优秀的科技毕业生,完善人才使用、服务、评价、考核制度,优化人才成长的客观环境,不断发展壮大专技队伍,保持专技人才体系的持续发展能力。
(五)倡导专技人才自我更新教育,加强农业部门自身建设
一是鼓励专技人才队伍内的人员定期参加培训,接受专业继续教育,加强自学。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探索领导专业工作和技术推广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新机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二是建立相关部门科技人员的自我更新机制,对于一些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离退休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补偿的方式返聘,合理利用他们熟悉本地区情况的优点,新老技术人员结合工作,继续发挥推广作用,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专技人才队伍。
【篇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目前,我县虽然高质量脱贫摘帽,人才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较为明显的作用,但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针对问题和困难进行积极思考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难引进”。维西地处偏远,在通达条件有限、自然环境恶劣、城市化进程慢、县级财力弱等因素的影响下,
致使人才引进平台搭建广度、深入不够,对一些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优质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匮乏。
二是人才“留不住”。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导致乡村人才留不住,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因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工作压力大、发展空间小、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等原因而选择“逃离基层”。
三是人才“缺培育”。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晋升渠道不够通畅,难以适应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结合实际,采取“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取经;请进来,实地指导,相互交流”的模式,开展优秀农村人才回引行动,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畅通流动机制,坚持需求导向、以用为本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柔性引进原则,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结对帮扶的优势资源,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与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要注重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积极争取资金,认真落实好省、州、县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争取把人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对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的事迹和经验报道,在全社会范围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积极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活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鼓励和支持广大知识分子扎根乡村、带头奉献、矢志奋斗、建功立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结合“领头雁”工程,实施农村能人培养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能力素质提升培训,举办种养殖等农业技术培训班,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适用技术培训;依托对口帮扶平台,选派农村党员致富能人到对口帮扶地培训。邀请专家人才为青年人才支部党员及村(社区)干部授课;实施党员致富“能人”培养工程,争取项目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想干事”的“能人”台账、培养“会干事”的“能人”本领、推选“干成事”的“能人”队伍,把农村党员培养成农村实用型人才;进一步用好帮扶人才资源,采用“师带徒”“一师多徒”的方式,培育优秀专业人才。
【篇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人才是实现乡镇振兴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近年来,富民县始终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并重的原则,完善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潜能,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年龄断档现象严重。在全县5镇2街道350名事业人员中,50岁以上65人,占总数的19%;40-50岁198人,占57%;31-40岁78人,占22%;30岁以下人员仅有9人,仅占2%。本科学历194人,大专学历108人,高中及以下48人;管理岗位7人,工勤技能岗位35人,专业技术人员308人。人才队伍结构极不合理,特别是整体年龄偏大,没有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梯次结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岗位设置、职称晋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这样的人员结构意味着在今后5-10年内,乡镇事业单位将会出现“断崖式”空档或整体老化现象,将严重影响基层政府工作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现有人才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富民县7个镇(街道)因每轮事业单位改革和机构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机构人员基本按照只减不增原则进行,加之其他一些历史原因,而实际上,工作量与人员数量不匹配的矛盾却很突出,尽管有的乡镇处于超编状态,但现有编制数量仍适应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层工作的需要,越往基层越辛苦,越往基层人越少。
三是人才队伍不稳定。乡镇工作承担着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维护稳定、基层建设等各项职能,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总觉得同工不同酬、苦乐不均,如:享受车改补贴、职称晋升、提拔使用等方面都较公务员、县城职工有差距。同时,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交通便捷度方面相对艰苦,就医、就学、交通等条件的制约,造成基层引才难,留才难,优秀人才不忘初心工作,年轻干部思想不稳定,想方设法往外调。
四是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在现有的人员中,全日制学历人员不多,大多数干部还是通过函授学习取得学历,总体文化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相对偏低,特别是45岁以上的职工对信息化技术掌握不熟,电脑运用、公文写作能力较弱,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难以提高。在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人才相当匮乏,很难保证人岗相适,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业问题很突出。现有人员难以适应目前高要求、快节奏的工作,能力素质满足不了现实工作需要。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6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现状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5547.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