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篇)《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心得体会

2025-04-07 07:03:52 127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篇一】

十多年前,我选择就读师范学院,注定了这一生都与三尺讲台结缘,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将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去坚守。在这条立德树人的育人路上,教师该拿什么奉献给学生呢?在这条日新月异的课改路上,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何去何从呢?最近读到了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之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让我感触颇深,反思良多。

书中介绍了挑战课堂中“宁静的革命”的普通教师们,试图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案例,以具体形象的图景提示这种挑战中萌生的教学哲学。这些老师的课堂之所以成功,都源于他们对教育意义的正确把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核心是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这个旅程中学生要与新的世界,新的同伴和新的自己相遇。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

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学的重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尊重和信赖,可以说是一切学校改革的核心概念。”学校中之所以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都是因为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尊重和信赖造成的。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是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相信他们能够进行学习的选择,相信他们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学习的成功。而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则体现在:教师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即便他和她的答案还不完美、还不完整,甚至可以说是只言片语,但是他还只是个猜不出问题的儿童。他们的观点都是精彩的,他们在学习中都可以获得乐趣,这种对所有儿童的成功的期待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学生的最集中体现。

佐藤学教授一再强调:“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中心。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形成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信赖和倾听关系。学生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的听取、思考和反刍别人的观点,并能够平等的参与交流和探究。他们不再是强调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而是在同伴的观点中获取营养成分,来滋养和丰富自己。

精彩的课堂应该是从互相倾听走向和谐的交响。倾听代表了对对方观点的关注、同情、同感与共鸣,而这也会在对方心中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倾听的关系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而且通过倾听,一方能够在另一方观点的基础上去思考,并形成了两方面思维和经验的互通,从而将学习和合作引向深入。因此,倾听是深入学习的必然途径。课堂上的倾听关系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倾听,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

读到佐藤学教授的这些观点,反观自己教学中的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态度和缺乏耐心的种种表现,不由得让人脸红惭愧。自己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也曾经尝试尊重与信任学生,但都犹如蜻蜓点水,只基于浅层,深层次的尊重和信任在我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未真正建立。我们的课堂虽说也有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倾听,但更多时候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过早的结束了这种本该更精彩的倾听和生发,让闹哄哄的表象掩盖了那最美的宁静。

教师与学生之间明里暗里矛盾不断,学生对老师的管理口服心不服;学生与学生之间大小是非天天有,合作交流难上难;家长与老师之间意见多多,误会频出,这些现象说到底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不够信任,我们没有由衷的尊重,我们没有真正的倾听,我们还没构建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这些问题确实是教师的挑战,更是一所学校的挑战,如果能以恰当的途径和方法解决以上问题,我们的课堂定会成为学生最安心安全的港湾。学然后知不足,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年龄,才真正体会到学习的重要、变革的迫切。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让新的一学年,因学习始,为学习终!

【篇二】

深入阅读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在第二章“个体与个体的链接”一文中,佐藤学老师说:“和谐交响的课堂要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开始,从儿童出发展开教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只有处于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才会身心较为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养成相互倾听的习惯。倾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产生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同时,教师要实现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要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要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寄予信赖与期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山崎老师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朗读,洞察他们朗读时神情的变化,以“精细”地展开教学。因此,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先成为倾听者。以此为借鉴的标准,在之后的教学中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

“和谐交响”的课堂是以相互倾听为基础,师生的言行举止自然得体,课堂柔和的声音形成和谐的交响。从书中的课例我们能够看到,课堂不再是由教师单向传输、学生被动学习,而是学生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能安静沉着地思考、倾听、沉稳而精当地发言,并能同伙伴进行相互切磋交流。教师不折不扣地接纳学生的思考与感情,话语凝练恳切,将学生的声音、教材穿针引线般串联起来。

通过阅读本书,使我深思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体育学科为例,技能练习固然重要,但我们要把培养目标放长远,最终要实现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思维。课上要启发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倾听,作为教师,我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善自己,完善课堂,使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轻松的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爱上体育,从而喜爱运动。

【篇三】

继续阅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的第二章“个体与个体的链接”,收获颇丰,同样要从相互倾听入手,构筑“倾听”关系,促进个体与个体的连接。

为了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就得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但是,相互倾听的关系凭借什么去构筑呢?倘若是教师,谁都知道倾听的教学是何等困难。这是因为倾听的教学不是只要告诉儿童“好好听”就可以实现的。我们要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开始,指导学生如何倾听。那么在教师创造教学的力量中,有七成都取决于教师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感情,激发每一位儿童潜在的可能性。其次我们还要从儿童出发展开教学。在课堂中的每一个话语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清清楚楚的说出来,然后每一个话语都要是对学生尊重的。在课堂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其出发点在于教师自身甘愿侧耳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例如对于发言的学生,老师要走进每一个学生身边,弯着腰,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他们的发言。但对不同发言的儿童的距离是不相同的,对需要帮助的儿童,老师要站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而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发言的儿童则可以稍微拉开一些距离。

其实阅读到这一章内容时,我也在不断对我自己的课堂进行复盘。在课堂中我认为自己是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给予反馈的。课堂中学生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会让他们去表达并给予适当的反馈。但是有时可能过多的学生都想表达,这时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控就比较难,这是我认为自己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其次,在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倾听,需要进一步加强。有时课上会出现一个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没有说完,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就开始发表想法了,还有相同想法的学生之间不断重复相同的意见。这些都是没有形成“相互倾听”的习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首先要给学生做好示范和表率作用,其次不断提示学生,培养学生形成“相互倾听”的习惯,在倾听的基础上,再相互合作。

课上建立有效的师生和生生交流关系,才会促进个体与个体的连接,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课堂的效果才会最大化。

【篇四】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8篇)《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555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