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这一任务是从中长期视角出发,强调如何实现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政策之间的有效配合,以推动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其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运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成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我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标志性改革”,就包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明确的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所规划的一系列关键性改革措施,其核心目标在于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
为什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非常迫切
有同志认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依赖体制改革,这需要长时间推进才能见效,现在重点是实现2025年5%的增速,“远水救不了近火”。而我不这样认为。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仅对于提高增长效率及潜在增长率很重要,而且对于短期增长目标的实现也很有价值。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的必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各类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市场交易的本质是产权交易。只有经营主体具备充分的活力,市场才有活力,市场机制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放得活”的核心在于增强市场经营主体的活力。
第二,稳增长需要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今年我们提出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是各类经营主体,他们是最重要的财富创造者。只有企业和家庭充满活力,展现出更强的投资和消费意愿,才能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推动企业加大投资、促进家庭扩大消费,关键在于经营主体对未来的预期保持积极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与内部活力。在外部环境一定的情况下,经营主体的内在活力与其投资和消费倾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短期宏观刺激政策对于稳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逆周期政策的效力与经营主体的活力具有一定的关系。宏观刺激措施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政策工具通过有效的政策传导机制发挥效能,而这一传导机制的最终作用对象就是经营主体。如果经营主体对宏观政策的反应不够敏感,或者经营主体的预期比较消极,那将大大削弱政策的刺激效应。相反,市场经营主体活力的提升将显著增强其对宏观政策的响应能力,从而放大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稳增长需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第三,高质量发展需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既可以通过量的增加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质的提升来实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宏观层面需要推动增长动能的转换,通过科技创新等新增长动能的挖掘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水平;在微观层面,微观主体能否有效组织生产要素来提升生产效率,同样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还是微观层面的生产效率提高,都与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本质上涉及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这主要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这两者均离不开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的增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样需要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构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运行机制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679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