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国不仅需要完善法律制度,而且需要建设法治文化,让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体现现代法治精神和制度、运行规则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文化状态。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宏大的系统工程。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法治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XX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之路。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新需求、新期待日益增长,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亟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市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特色
(一)全力推动法治文化作品繁荣发展。大力实施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繁荣计划,整合全市普法图、文、音频、视频等精品力作,建立法治文化作品资源库,已收纳原创法治歌曲、微电影、动漫等作品110余件,法治文艺节目67个,法治书画、摄影作品500余幅。“我与宪法”微视频大赛、法治金曲征集展播、“法润草原”书法摄影展等各类法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推动了我市普法宣传工作向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七五”普法期间,我市有22部法治文化作品在全国、全区各项评比中获得奖项。2018年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3集普法栏目剧《法治的阳光·爱洒归途》,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进行了播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二)点面结合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我市坚持以打造法治文化阵地精品为抓手,将“6项普法工程”建设作为“七五”普法的重点工作。在全市建成符合标准规范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9个,法治文化长廊(街)52个,宪法教育展厅(基地)3个,普法宣传教育展厅1个。建设法治图书阅览站、法律图书角447个,法治大讲堂334个,在苏木镇(街道)全覆盖,普法宣传栏1050个,在嘎查村(社区)全覆盖。充分利用全市14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9个工作站、906个法务工作室、952名村居法律顾问,建立全方位法律服务阵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答、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覆盖城乡、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初具规模。
(三)精心打造具有XX地域特色“法治乌兰牧骑”金色普法品牌。广泛吸纳国家工作人员、律师、普法志愿者、乌兰牧骑队员、老年文艺团体、在校学生,组建了“XX情”“绽放巴尔虎”“瑟宾”“银龄”等46支法治乌兰牧骑普法队伍。同时广泛开展法治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将基层一线的法治素材、典型案例进行再创作,通过小品、歌舞、相声、快板、好来宝、哈肯拜等艺术表演形式展现法律内容,编排创作出歌曲《宪法颂》《法治乌兰牧骑之歌》,小品《一解倾心》《温暖回家路》,普法好来宝《普法轻骑 情系草原》等67个法治文艺作品。2018年以来开展“不忘初心 普法永远在路上”“法治乌兰牧骑服务一带一路”“助力脱贫攻坚惠民文艺演出”“国家安全在边疆”“民法典与生活同行”等大小演出活动900余场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声音和法律知识传递出去,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拓宽传播载体,不断扩大法治文化传播力度。发挥媒体传播作用,借助电视、广播、融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法律服务微信塔群”等媒介速度快、受众广的优势,搭建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普法平台。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办《法治经纬》《法制园地》《普法访谈》《以案释法》《蒙古包法律大讲堂》等栏目,通过专家解读、情景再现等形式,方便、直观、快捷地为群众普及宣传法律知识。在报纸开设普法依法治理专栏。利用各成员单位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发布各类政策法规、普法信息、典型案例,开通“XX普法”公号,发布普法内容309期,各类信息1300余篇,及时将最新法治宣传内容输送到群众身边。依托全市197个“法律服务微信群”和16.3万户“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为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云”服务,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法律知识、享受法律服务。
二、我市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某市法治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8945.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