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章的“四山”论
新华社时任总编辑何平老师在一次谈及章写作时,曾用“四山”论来定义章:要“开门见山、似看山、稳如泰山、一览山”。
这“四山”论,道出了好章的真谛,值得很好探究一番。
一、开门见山
这是讲章的开头写法,即要开门见山。
章的开头千姿百态,不拘一格。但好的开头都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开门见山。行一开始就亮出观点,摆出论题,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讲什么问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的开头,开宗明义地写出了所论的问题。观点鲜明,简洁明快。
在开头问题上,常见的毛病有两个:一是铺垫过,写了好字还未进入主题;二是吞吞吐吐,不明快,想说还不痛快地说。以上两个毛病,使章“败在开头”。即使中有精彩段落,也会使人与章失之交臂。
当然,开门见山也不能开得太近,像“大馒头堵嘴”一样,让人受不了。要善于以简洁的字写开头,三言两语就切入主题,使读者一目了然。
二、似看山
“似看山”这4个字后面还有3个字,即“不喜平”。
“似看山不喜平”这诗句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意思是说写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画画就像交朋友一样,须得淡雅朴。
“似看山不喜平”,是章写作的一个高要求,真正做好不容易。不过,以下两个常见的手法可供大家参考。
、有波澜。写章不能平铺直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段字一个问都没有,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在论述中最好有一点波澜为好。比如讲了正面讲反面,说了这一面再说那一面,同时还可论及相关的方面等。人民日报一位资深评论员曾戏言:这是“巧理话头”,把话头岔开又回来。这样的写法使人看着有“节梗感”,还易于把所论问题分析透彻。
当然,这种写法注意不要东拉西扯,要紧紧围绕着章的主题来写。
2、巧设问句。章里设问句,是自己给自己树立对立面,以便好地展开论述。同时还使章激起波澜。别小瞧了这个问,一个问,提出了疑问,吸引了注意力,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然时下有些章里很少见到问句,比如有篇配合全国低碳日活动写的时评,6个自然段的字一直没有个问句。虽然内容不错,观点正确,但缺少问句、没有波澜,读起来沉闷得很,让人好不耐烦。
三、稳如泰山
我国论家十分讲究“章要稳”,从“一字稳”到“整体稳”都要力求做到。
所谓“稳”,就是章要站得住、稳稳当当。
如何做到“稳如泰山”呢?
、观点正确。观点正确是立之本。只有所论的观点正确,才能使章立得住、行得稳。怕就怕观点有误或让人产生疑问,让人一问就倒。
要做到观点正确,需要作者行前精心提炼,把观点提炼得正确无误,鲜明准确。在这当中,作者要仔细研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意见,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2、架构合理。建房子要架构合理,如果“四梁八柱”没设计好,那房子难于建得稳当。写章也是这样,提出观点后,要把章的总体架构设计精当。
何谓架构?框架乃章的整体设计,即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再讲什么都有个严格的写作次序。这个先后次序不能随意而写,这是按照章逻辑设立的,马虎不得。
3、论述严密。一些章之所以不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论述不严密,让人一看就有漏洞。
写章要回答3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3个问题。把这3个问题逐一论述清楚,章就严密了。
把章写严密,还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疑问,并有针对性地在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