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笔杆子传授写作真经:先练“外功”,再谈“内力”
机关工作离不开写料。写料是机关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一种看家本领。会写料的机关干部都是大家认的“笔杆子”,也是机关的“稀缺资源”。因此,会不会写料,往往成为领导同志考察机关干部政治思想水平和字能力的重要标准。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我们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而应该将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内功”与“外功”的位置关系,写料者应该谨记在心。
谈到写料“外功”的重要作用,我突然想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道理,“汝果欲学,功夫在外”。写料的“外功”,就是为料塑造“灵魂”,虽“外”而实“内”,起着“核心”的作用。可以说,忽视了“外功”的修炼,写料的人就会成为一堆“语言垃圾”的制造者,既浪资源,又污染环境,还影响前途。在此告诫年轻的“笔杆子”们:要想写好料,必须先练好“外功”,再谈技巧(内功)。梳理我4年写料的实践,我认为,练好“外功”,可以概括为三个“三”——
学好三本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总开关、总钥匙。哲学管总,哲学通,一通百通。哲学的科学定义告诉我们: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些东西,就是思想力的根本,是写料的人必须牢牢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
有人怀疑,学哲学对写料真那么有用吗?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当前,第二批党的群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上级要求我们写一篇关于总结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工作报告。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问题,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平白浅直,没有内涵。按照约定俗成的通常写法:第一部分,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做法;第三部分,下步打算。这种总结式料结构现在似乎已经成了模式,成了新“党八股”,害了不少初学写料的好青年,也害苦了许有思想的领导,只能忙里偷闲、挤时间亲自动手写料。如果写料的人善于运用哲学的思想方法来写这个总结,那结果就不一样了。他会从认识论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从群来,到群中去”的认识论原理,具体分析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党的密切联系群的优良作风?他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互关系的认识论原理,具体分析在哪些地方体现了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创新?于是,一篇总结料的架构就新鲜出炉了:第一部分,先写成果,可以写三大成果: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这里运用的是实践论原理。第二部分,写取得成果的原因,即经验体会,重点写如何深入基层,转变作风。可以这样破题:转变作风,不当看客;转变作风,不当说客;转变作风,不当过客。这里运用的是方法论原理。第三部分,写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这里运用的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原理。我相,这样运用哲学思维写出来的总结料,一定会让领导满意的。所以,学好哲学,用好哲学,是写料人的一门必修课。
关于哲学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机关干部而言,如何练好写料的“外功”,《求是》理论杂志就是一部最正规、最实用、最能体现哲学思维方法的教科书,希望大家很好地学习和运用。此外,中宣部理论局每年组织编写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辩证看务实办》、《改革热点面对面》等,都是最热门的哲学学习书籍,经常写料的人不可不读。如果还要推荐的话,我建议大家再看一看李瑞环同志写的《学哲学用哲学》这本著作,该书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哲学教,应该一读。
逻辑学——是以思维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德创立。旧称“论理学”、“名学”、“辩学”等等。学习逻辑学的意义,总的来说,可以提高我们使用概念、作出命题和进行推理的本领,使我们在写料以及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时,能够做到概念明确、命题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具体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逻辑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必要工具。写料的过程,也是人的思维认识活动过程。在认识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逻辑知识,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应用到个别的事物上去,从而得出新的结论;也可以由已知的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知识,从而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第二,逻辑是提高我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写料意在表达思想,但表达能力(料水平)却参差不齐、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既有语法、修辞问题(内功),也有逻辑问题(外功)。其中,逻辑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写料过程中,要提高思想表达效果,就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用词恰当、理通顺、条理清晰、富有说服力。这些都与逻辑问题密切相关。
第三,逻辑是我们掌握和学习新知识的工具。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组成的,都有独立的范畴体系。而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之间的关系与推演,某个命题的证明,都是建立在逻辑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它们相互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果我们具有一定的逻辑知识,就可以按照料之间的固有联系,自觉地分析它的内在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较快地、较准确地提炼料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很快地完成一篇料的逻辑再造与重构过程。
第四,逻辑还是我们识别和揭露逻辑错误和驳斥诡辩的重要工具。逻辑从人类的大量思维料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正确思维形式以及运用这些思维形式所应遵守的规律、规则,是识别谬误的准绳。举一个例子:某单位一名同志给领导写料时,将一组数字“×”误写为“×”,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个写料的同志甚是不服,问领导两者有何不同?领导训道:“你跟一个女孩约会次,与跟个女孩各约会一次,能是一回事吗?”这是个段子,但很说明问题,那个写料的同志在逻辑上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从写料的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是思想力的心理应用。比如,我们要为一位新领导写一篇讲话稿,写作者就首先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应用“靶向思维”方式,观察分析出这个领导的讲话风格、语言特点、学识背景、思维方式、行事状态等方面的心理现象,然后通过对这些认知息进行接收、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从而使料写作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一般来说,领导的料秘书都是深谙领导心理学的行家里手,所以领导的料一般都由料秘书来起草或代为把关。这并不等于料秘书都是写料的高手,而是他们懂得领导的心理,知道领导对料的基本要求,因而才能使料“适销对路”,很少出现返工情况。同样的道理,当上级需要我们写经验料、写综合料、写典型料、写检查料、写演讲料、写述职料等等,也都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评估料的认知对象,尽可能地通过咨询、交流、对话、情感等方式,准确获取上级对料的基本意图、评估标准、认知特征、动态维度等方面的心理息样本,然后在充分进行心理息认知处理的基础上,做好料的选题、布局、用语、撰写等工作。这样写出来的料,既能“投其所好”、又能“事半功倍”。
关于心理学的推荐书籍,我建议大家主要选这样几本书:一本是《普通心理学》,这是国家高教委推荐的一种高校心理教,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入门书籍,作者叫彭聃(N)龄;一本是《心理学方法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洛莫夫984年出版的专著,是关于运用系统观点分析心理现象的科教书;一本是《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年来使用的教,也是关于心理学入门的科教书;还有一本叫《行为心理学》,是2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要是从人的行为角度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派。这些书都应该看看。
练好三门功:问题意识、调查研究、四种思维
问题意识——料写作的思想指南。什么是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主动思考的思想准备。树立问题意识,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根据我年的写料体会,在料中要提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以分析和作出回答,太难了。这是对写作者思想力和理论功底的真正考验。为什么现在许料成了“语言垃圾”和“旅行”?就是没有问题!写一篇料,归纳出几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味的观点,再堆砌一些无关痛痒、时髦词语的评说,就算完事。这样的料,只能是白开水一杯,不写也罢。
如何培养问题意识?我的体会是:
第一,要培养自己的学术意识。问题意识也叫学术意识,就是说,写料应该有像钻研学术一样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态度和坚持。学术意识是问题当头,没有问题的学术是伪学术。写料也如同做学术论,必须从问题出发,才能抓准问题,进而确定料的主题,然后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培养学术意识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倡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没有学术意识,写出的料永远是废品。
第二,要学会围绕问题写料的基本方法。初学写料的同志可以试一试这样一些操作方法:、能提出一个新问题(证明你是在思考,有的放矢);2、有一个自己悟到的新思想(可以看出你对这个问题的独到理解);3、有几个自己精心挑选的事例(证明你经过了调查研究,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新问题);4、有几个合适的比喻、典故或数据(这说明你已吃透了这个问题,能够深入浅出);5、有与件不同的表述或阐释新问题的语言(说明你不是在抄件、抄社论、抄讲话)。这个操作方法是比较笨,但只要上了这个线,你就从党八股中解放出来了。不是件语、秘书语,是你自己在写料了。长此以往,久久为功,你的抓问题的本事和写料的本事也就水到渠成了。比如,现在有一个新提法,叫做“新常态”,在写料过程中,应该如何“破题”呢?我们可以按照上面提到的5种方法,归纳出这样一个思路:认清新常态,形成新心态,树立新姿态、创造新样态。
第三,要学会变压力为动力。写料本身是一种压力,这个压力是无形的,会伴随你写料的整个过程。压力来自哪里?来自抓不住问题的苦恼。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能专心致志地研究问题,力求突破。实践证明,没有压力轻飘飘,没有压力没问题。所有好思想、好问题都是在压力状态下产生的,所有好料都是在压力状态下完成的。因此,要善于适应压力、善于利用压力,把写料的过程变成激发创新动力的过程,变成提升思想力的过程,变成体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