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值”决定“上稿率”——一篇战“疫”息稿带来的启示
这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直在激烈地进行。我们单位积极主动参战,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及时报告进展、宣传亮点,有关同志采写了不少息稿件。可惜的是,稿件报上去以后,一度并没有得到刊发。主要领导很着急,我作为分管息工作的班子成员,是急上急。
可是,“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与其干着急,不如积极干——不是继续埋头苦写、闷头傻干,而是先把问题找准,进而对症下药改、有的放矢干。
根据我的经验,息上不了稿,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价值或者价值不大;二是没写好或者写得不够好。
落到我们面对的问题上,之所以写了息、报了上去,却得不到刊用,两方面原因可能都有。怎么解决?老将出马,一个顶俩。非常时期,我这个“老息”得从二线冲到一线,从审稿人变成拟稿人才行。
于是,我拿息员刚刚送给我审核的一篇稿子开刀,在较短的时间里,用同样的重新写了一稿。这篇稿子,由头是我们单位根据中央有关要求,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的干部作风问题,印发了一个《关于以过硬干部作风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通知》。
这个通知是“息源”。我们要写好这篇息稿,首先要吃透《通知》精神,特别要知来龙、晓去脉,懂得为什么要制发这个件,主要的考虑是什么。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疫情工作时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其中,批斥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强调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对那些工作不投入、不深入的干部,对那些不会干、不能干的干部,要及时问责,问题严重的要就地职。这些,都是剑指干部作风问题。那么,除了总书记指出的现象,不良作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如何抓早抓小抓预防?如何鲜明树立疫情防控工作的作风导向?我们单位印发的这个通知,就是要回答好、解决好这些问题。
《通知》的篇幅不算长,25字,内容分为3个板块:第一块是导语,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简要说明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第二块是紧扣作风建设提出要求、树立导向,回答“做什么”的问题;第三块是明确作风建设的具体抓手和主要措施,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关于“为什么”不用讲,点到即止;关于“怎么做”,全国各地的做法都差不,无外乎把作风建设融入干部“选育管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当时很单位刚刚恢复上班,疫情防控工作正在展开,干部作风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我们把整个《通知》的重点,放在了第二块,力求为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风问题来一次“全息扫描”。
在具体写法上,《通知》采用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第一块和第三块各写一个自然段,第二块则开了5条来分述。第二块的5个小标题,统一使用“坚决……”的句式,条条都是作风要求上的“硬杠杠”。其下的具体内容,既从正面明确必须怎样做、应该怎样做,又从反面明确严禁怎样做、不能怎样做,使《通知》呈现出一正一反、泾渭分明的特点。
转回到写息上,我重写的息稿,“食”还是那些,但“厨师”变了、“刀工”变了、“炒法”变了,炒出来的“菜”从样子到色香味也变了。这篇稿子当天报上去,当天就在中央某部的息刊物上发了出来,编辑只作了些删节和调。下面,我对原稿、重写稿、编发稿作个对比分析,看看能不能总结出什么经验和教训。
先看篇幅——
原稿487字。
重写稿549字。与原稿相比,篇幅变化倒是不大,但从整体结构到具体字,变化很大,完全是另起炉灶。
编发稿966字。主要是把重写稿中具有介绍背景、说明依据性质的字删除,只保留干货。
编辑删掉了重写稿中的5字,删得很好,使稿变得清清爽爽、干脆利落。但我认为,从写稿的角度看,被删掉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余,因为有些是写给审稿的领导看的,有些是写给编辑看的。有的内容不写上去,在领导那儿过不了关。至于写给编辑看的内容,目的是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考虑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一些重要概念、关键提法的出处是什么,以求得到认可。我们撰写息稿,不仅要有读者意识,还要有审稿意识、编辑意识。过不了领导这一关,稿子根本报不出去;过不了编辑这一关,稿子不可能得到编发。
再看大标题——
原稿的标题是:
GX:锤炼干部过硬作风打赢疫情防控硬仗
应该说,标题抓住了作风建设这一息点,但对工作特色或者说息价值凸显不够,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路货”。为了标题的对仗,后半句直接说“打赢疫情防控硬仗”,这是把目标当作结果了,显然不合适。
我在重写时,提炼出这么个标题:
正向引导激励和反向约束问责“两手硬”
GX以干部过硬作风确保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上面这个标题,采用了“引题+正题”的写法。第一句是“引题”,也叫“肩题”“眉题”,用以凸显内容特色,吸引编者读者;第二句是“正题”,用以概述稿主旨,也是我们所发《通知》的主旨。这种“双题式”的标题,在报纸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