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不能“小看”——以我的一篇学习培训小结为例
这个题目,我“剽窃”了《秘书工作》上一篇章的观点。这篇题为《尽心做好“三种事”》的章,核心观点有三:
小事不能“小看”,要有小中见“大”的境界;
急事不能“急躁”,要有急中求“静”的养;
难事不能“畏难”,要有难中求“胜”的勇气。
这一组观点,是辩证思维在遇事处事时的具体运用,确实提炼得很好。我在这里想讲的,与中第一个观点有相通性,但也有很大的不同——聚焦“小结”来讲,结合稿实例来讲。
小结,不是总结的“简易版”“精华版”或是“缩款”“压缩稿”,而是“小型”“小字辈”的总结。所谓“小”,指的是所写事项小,也包括涉事(学习或工作)周期短、稿篇幅短。比如,相对于一个单位的工作来说,个人的事情是“小”;相对于年度工作总结来说,季度、月份的总结是“小”;相对于洋洋万言的长篇大论来说,“千字”是“小”。
小结虽小,但正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本要、写作规律与总结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连小结都写不好,想要驾驭内容、体量大、篇幅长的总结就困难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犯迷糊”“打乱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者已经具备了写好总结的能力,但对小结这样的“小料”不够重视、掉以轻心,长此以往,就会滋生工作马虎、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惯。工作标准一放松,各种各样的“跑冒滴漏”也就在所难了。所以,小结不小,同写任何一个工作总结一样,都需要高标准、严要求、讲认真。如果你“小看”小结这类小料,看到料的人很有可能也会“小看”你。对吃字这碗饭的同志来说,尤其如此。至于把小结写得以小见大、尺水兴波,能够“螺蛳壳里做道场”,那是高的要求。
我写了3年料,产出的稿子不计其数。实事求是地说,无论题大小、篇幅长短,没有哪一篇是敷衍了事的。写任何一篇料,在规定的时限内,我都会用尽全身力气,力求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稿子到了领导、到了编审、到了“用户”那儿是否“通得过”,由不得我,但如果没有认真写、尽力写,首先在我自己心里是“过不去”的。对自己笔下产出的稿子,我未必会敝帚自珍,但一定会责自负。
前不久,我到上级干部学院去学习培训,结束的时候按要求写了一篇小结。这次培训为期8天,时间确实不长,收获再大也只能说是“小结”。这个小结,学院要求写5字左右,写在统一印制的考核表上,培训结束前上交。我先在自己的电脑上写,写好了再抄上去。回到单位,我觉得这个小结虽然上交了,但因为写稿的时间比较紧,从写章的角度看,还没能做到让自己满意。于是,我又动手改了一稿,修改幅度还不算小。改完了,我自己觉得比上一稿要好;找身边的写友来交流,也觉得比上一稿好。这样的修改,对我的培训鉴定起不了任何作用(结业证书都已经领回来了,考核表也不可能重填),但对我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也进一步放大了我的学习收益。
这个小结,最大的修改之处是小标题。“题好一半。”写小结的时候,我琢磨,这个班有5名学员,我不能让自己的小结“泯然人矣”,小标题除了要精准精到,还要别出心裁、体现个性。认真思考了一番,我琢磨出这样一组小标题:
一、从上级领导的讲话讲课中,学到了“居高望远善深思”的站位、眼光和思维;
二、从党史部史的学习教育中,学到了“为有牺牲壮志”的忠诚、勇毅和担当;
三、从先进省份的实践案例中,学到了“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胸襟、气度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