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有感而发听者感同身受——怎样的领导讲话才能让听“有感”
我从事管理工作迄今,已整整25年;从走上单位中层干部岗位算起,也有2年了。无论是听领导讲话,还是自己以一名领导干部的身份作讲话,次数都数不过来。作为倾听者,我喜欢那些让人听了受感染、有感悟的讲话。作为讲话者,我也努力追求这样的讲话效果。
那么,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怎样讲话才能让听“有感”呢?对这个问题,我思考过、探索过,却一直没有深入系统地总结过。今天突然想到这一点,试着开堂新课,填补一下空白。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一担书。”我思来想去,想出了作为本大标题的那句话,觉得基本能概括出心目中的真传。
言者有感而发,听者感同身受,好的讲话或讲话稿,能够让这两方面高度统一。
言者有感而发,“有感”是前提,“善发”是关键。
前面说了,这个“感”有两重含义:一是感情的“感”,感动、感染都在此列;二是感想的“感”,感触、感慨、感悟也都是这么个意思。不管取的是哪个含义,“有感”都是前提——要让听受感动,自己先要动感情;要让听有感悟,自己先要悟所感。
然而,有真情实感却不善表达,也很难达到让听“有感”的效果。表达,就是“有感而发”的“发”,这是让听“有感”的关键。作为讲话者,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像炮弹一样发射出去,直击人心、震撼心灵呢?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寥寥数语,把感染力的主要构成因都点到了。
受白老先生的观点启发,我觉得,要“有感而发”出一个好的讲话或者讲话稿,有这么3点尤为重要:
一是感于心,发于口。话从口出,意由心生。心里话未必都感人,但真正感人的话一定是心里话。心口不一、言不由衷的话,肯定不能感动人。
二是感于情,发于声。讲话,讲的是“话”,发的是“声”。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有感染力,但注入了真感情的声音一定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的讲话,必定是“情动而辞发”(南北朝·刘勰《心雕龙·知音》),这样听才有可能“披以入情”。
三是感于义,发于言。这个“义”,指的是“道理”,是具有道德取向、价值取向的“道义”。古人说,“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宋·洪迈《大义感人》)。正因为如此,大义言也如洪钟大吕,有振聋发聩之效。
听者感同身受,“同感”是效果,“身受”是途径。
在这里,我玩了个字游戏,把“感同”换成了“同感”。所谓“同感”,就是与讲话者相同的感觉、共同的感受,就是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所谓“身受”,就是亲身经历,讲话者所讲的事情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感同身受的实质,就是以代入感唤起受的同理心。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第一,要让听对话题“有感”,关键是换位思考
讲话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交流方式,交流的不仅是语言,是息、知识、思想和情感。领导讲话虽然不是对话,同样具有互动交流的功能,只不过这种交流地由讲话者主控。领导者在台上激情四射地讲,受在台下鸦雀无声地听,并用真诚的掌声给予评价,这也是一种互动。
互动,不止是在讲话过程中,实际上从讲话的选题开始,就应按下“启动键”。领导讲话的选题,需要着重考虑、综合考虑3个因:
一是工作需要。领导讲话是指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工作需要必须摆在选题的第一位。一般情况下,领导讲话是干什么讲什么——当下正在抓的重要工作、出席的政务活动,决定了选题的大致方向和范围。
二是领导意图。一项工作或者活动,可讲的内容很,可选的讲话角度也很。在大方向、大范围之下,具体讲什么、怎么讲,讲话者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一个负责任的领导干部,不会把选择权、话语权完全交给字秘书。作为讲话稿的起草者,从选题开始,就要准领导的脉,把握好领导意图。
三是受需要。领导讲话毕竟是一种交流方式,有效交流的前提是让领导“想说什么”与受“想听什么”产生交集,交集的内容越,有感度就越高。无论是讲话者还是讲话稿的起草者,都要从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出于同理心来选择主题、选择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做到说者有心用心、听者走心入心。从一定意义上说,换位思考也是一种互动。
领导讲话是讲给特定对象听的,其作用最终取决于受的接受度。因此,讲话者或撰稿者既要考虑到现实的必要性,又要考虑到听讲者特定的需求性,密切联系听讲者的实际,最大限度地缩小领导与受之间的距离,形成积极互动的关系。
当然,不同类型的讲话,比如部署性讲话、总结性讲话、交流性讲话、礼仪性讲话,3个因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样的。互动性越强的讲话,越要考虑受需要,座谈交流会的讲话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