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刚出手了一篇领导个人的对照检查材料(也就是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两种叫法实际上是一回事。把领导个人的对照检查材料称作“发言提纲”,有助于与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区分开来),脑子还在“热运行”之中,印象很深,感受也很多,这里就趁着热乎劲儿,与大家作个分享,以满足微友们的“微心愿”。
为了集中“火力”,我不打算全面讲授对照检查材料的写作技巧,而是紧扣“查摆问题”做文章,详细讲一讲对问题该怎么看、怎么找、怎么写,材料中的其它内容就不谈了,因为其它内容的写作,技术含量没有查摆问题那么高。
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的对照检查材料,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我打算以讲共性为主,兼顾特性,同时对注意事项作些提示。
这堂课,我是从写手的角度来讲,而不是站在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的立场上来讲。当然,不少内容也适用于领导班子、领导本人。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怎样“看”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在对照检查材料中,要把问题找准、写好,首先需要对“什么是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问题”这个词主要有5个含义:(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3)关键;重要之点。(4)事故或麻烦。(5)非正常的;不符合要求的。
如果这样的解释还不足以回答清楚“什么是问题”,那我们再听一听伟人的声音,伟人们都是运用“问题论”的大师。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任何伟大的发现,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准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
习近平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理解“问题”这个概念并不难,难的是把“概念”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观念”。我认为,要深刻理解、正确认识“问题”二字,关键是树立下面这些“问题观”。
第一,问题具有两面性。问题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既有其不利的一面又有其有利的一面。一方面,问题是矛盾和困难、缺点和不足、弱项和漏洞、闪失和错误、短板和差距、坎坷和障碍、危机和忧患、风险和挑战,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压力;另一方面,问题又是时代的口号和声音,是前进的路标和机遇,是实践、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和新课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动力。认识到问题的两面性,我们才能沉着应对、趋利避害,知危图安、化危为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找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源于实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问题必然会层出不穷,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有大有小,有新有旧。对个人来说,问题就像“腠理之疾”,小病会成大患,小恶必累大德;对事业来说,问题就像“拦路之虎”,阻碍前进道路,制约工作开展;对社会来说,问题就像“心腹之患”,破坏安定团结,影响和谐稳定。
古人说:“事无两样人心别。”(宋·辛弃疾《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问题本是一种客观存在,之所以会表现出主观性,根本原因在于人。人与人的差异性,造成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有不同的表现;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态度。虽说人类的优长在于解决问题,但人性的弱点却是回避、推脱甚至掩盖问题。面对问题,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者有之,这是出于头脑懒惰,不想发现问题;刻意回避、故意掩盖者有之,这是功利之心作怪,不愿发现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者有之,这是能力素质太低,不能发现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有之,这是责任担当缺失,不敢发现问题。
淡漠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不想不愿或不能不敢发现问题并不等于没有问题,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等于不存在问题。问题就像病毒,既有传染性,又有隐匿性,你不解决它,它就会四处为害;有的时候,表面上看问题好像解决了,实际上它是进入了蛰伏期,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爆发出来,而且比之前气势更汹、危害更大。
第三,承认问题,并不是对成绩的否定。事物既具有两面性,又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的真理。两点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所以,肯定成绩或成绩为主并不是没有问题,承认问题或问题居多也并不等于否定成绩,这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一项工作罢了。
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这说的是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也是看待事物的逆向思维。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这体现的是正确看待成绩和问题的辩证思维,更是一种重视问题、正视问题的冷静态度。
现实中,一些同志之所以不愿承认问题、不敢正视问题,都是因为心里面有“小九九”,生怕自曝其短、家丑外扬,在领导心里丢分,在同事面前跌份,影响到个人形象、利益乃至前途。实际上,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问题是绕不开、躲不过、瞒不住的,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躲猫猫、当鸵鸟,捂盖子、绕道走,非但于解决问题无益,反而对事业有害。机关算尽太聪明,往往还是逃不过问题的牵连。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品格和治国理政风格。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所有改革创新无不是问题倒逼出来的,一切发展进步无不是在破解时代问题中实现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读懂一个时代需要读懂这个时代的问题,改变一个时代需要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抓住问题,就牵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时下,全党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一个体现在各方面的鲜明特色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追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一个贯穿全过程的科学理念和思维方法就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科学严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成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我们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根本遵循。
远的不说,还是说一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我数了一下,在这篇鸿文巨制中,“问题”二字一共出现了37次,绝对是一个高频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的明证,正如他所强调的那样,“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看不到问题和症结所在,那危险就不远了。”
第五,能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检验认识水平、能力水平,更是对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的严格考验。有问题并不可怕,有真本领就不怕有问题。在懦夫懒汉的眼里,问题是麻烦、是包袱、是退缩的借口,他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问题能躲则躲、能放则放、能捂则捂,从来没有想到去积极面对和解决。而在进取者眼里,每个问题都是前进的动力、创新的支点、发展的契机,别人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他们却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观念一变天地宽。树立了这样的“问题观”,我们再去找问题、写问题,视野和思路就会敞亮许多。
二、怎样“找”问题
找准问题是写好“问题查摆”部分内容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找不准,就像没有瞄准靶子,任你是什么样的神射手,一切都白搭。
1月12日,微友何琴留言道:“民主生活会材料确实写的有点着力,毕竟不是写自己的。很难把握问题轻重,写的也不全面。总感觉写完了有些难过。因为自己不满意。不像总结,可以把自己知道的概括出来,这个就感觉写不好,不知道是自己没找到方法,还是什么原因。”
我及时回复:“民主生活会的材料,最难的是找问题,找得要符合领导实际,写得要恰如其分;写偏了不像领导,写轻了过不了关,写重了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写不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领导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不了解,写稿的人和用稿的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又缺乏沟通。”
作对照检查,问题为什么难找准、找不准?答案其实都在我的回复里了。我认为,找不准问题的原因主要4个方面:
原因1:不了解领导
给领导写材料,就得懂领导,懂领导才能写得像领导。可是,很多写手平时与领导接触不多,对领导了解不深,对他(她、他们)的性格特点、管理风格、个人喜好,以及去过哪里、干了什么、讲了什么,不说是一无所知,也是知之不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找准领导个人以至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原因2:信息不对称
很多信息中都包含着问题线索,甚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然而,如果领导知道的事情你不知道,领导掌握的情况你不掌握,领导指示又在传达过程中打了折、缩了水、变了味,都会进一步增加找准问题的难度。
原因3:沟通不充分
领导们很忙,交待一件事,常常就是几行批示,或者当面吩咐几句,有时还假手他人、层层传达下来。在没有面对面交流、没有充分沟通的情况下,要把材料写得像领导、对胃口,真有些让人抓瞎、强人所难。
原因4:方法不对路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方法,找问题也要讲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功夫白费。很多写手之所以找不准领导班子或领导个人的问题,主要原因要么是不懂领导,要么是不懂方法。
摸清了症结,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讲一讲该怎样找问题了。这里,我介绍5种方法。
第一种:瞄准靶子找问题
作对照检查,必须聚焦问题。每一年的民主生活会,要求查摆什么问题,上级党组织都会在通知中明示。通知中要求查摆的问题,就是我们找问题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