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有哪些民主党派?
中国有8个民主党派,他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民革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他同国民党有什么关系?
民革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由继承孙中山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的原国民党民主派和国民党其他爱国分子在1948年1月建立的一个民主党派。他同国民党有着本质的区别。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宋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们是国民党爱国力量的核心,不少人后来成为民革的创始人。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分子,包括一部分地方实力派,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3年,谭平山、王昆仑、陈铭枢等在重庆发起组织民主同志座谈会,以此联系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并在座谈会的基础上着手筹建组织的工作。组织的名称,最初为中国国民党民主同志联合会,后改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该会于1945年10月在重庆举行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选举谭平山、陈铭枢、杨杰、柳亚子、朱蕴、王昆仑、郭春涛等为常务干事。原在香港的一部分国民党爱国人士,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陆续来到桂林,进行抗日反蒋活动。随着活动的开展,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积极酝酿建立组织。组织最初定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后改名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该会于1946年3至4月在广州召开了两次会议,宣告正式成立,主要负责人有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李章达等。同年9月,受蒋介石排挤,被迫出国“考察水利”的冯玉祥抵达纽约后,开始联合在美的国民党民主分子,进行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民联、民促在斗争中产生了联合的要求。1947年底,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在香港召开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会议,决定联合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和民促仍继续存在),推选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何香凝、冯玉祥、李章达、谭平山等为中央常委,并于1948年元旦发表成立宣言,主张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和平。
1948年5月,李济深、何香凝代表民革,谭平山代表民联,蔡廷锴代表民促,和其他各民主党派联名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949年1月,民革领导人李济深等和其他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宣布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民革、民联、民促的领导人积极参加了筹备新政协的工作。同年9月,民革、民联、民促的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冯玉祥在回国参加新政府的途中,因轮船失火不幸遇难。同年11月,国民党民主派第二次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将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分子进一步统一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和民促宣告结束),原国民党著名人士程潜、张治中、邵力子等参加会议并被选为中央常委。民革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民革的历届主席为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王昆仑、屈武、朱学范、李沛瑶。现任中央主席何鲁丽。
3.民盟是怎样诞生的?它的历史作用如何?^*@&#
民盟的全称是中国民主同盟,它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民主党派之一,对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不断走向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下,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等发起组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妇女等各界人士中引起了广泛影响。国民党反动当局悍然逮捕了沈钧儒、史良、李公仆、沙千里等七人,当时称为爱国“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沈君儒等七人获释,国民党慑于国内外舆论,设立了国民参政会作为咨询机关。1939年10月,一些参政员如张澜、沈钧儒、黄炎培、梁漱溟、章伯钧、罗隆基等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开展民主宪政活动,为后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诞生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是民盟的前身,于1941年3月在重庆建立,它是由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救国会等六个政治组织联合组成的。成立时推选黄炎培任主席,同年10月由张澜继任。民主政团同盟总部设在重庆。1944年9月在重庆召开了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由团体会员制改为可发展个人参加。1945年10月民盟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立即召开各党派会议,协商国是,建立联合政府和普选产生国民大会代表等政治主张。会上选举张澜为主席,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罗隆基、梁漱溟等为中央常委。
1946年1月,民盟组织代表团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密切合作,同国民党进行斗争。在会议中,民盟代表团与中央代表团达成一项谅解,及双方在提出重大政治主张之前,实现彼此协商。在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中,民盟领导成员李公仆、闻一多、杜斌丞等相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党投靠国民党,因而从民盟中分化出去。同年10月,国民党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民盟拒绝参加,并将盟内参加“国民大会”的民社党部分领导人予以清除。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民盟总部被迫解散。次年1月,沈钧儒、章柏钧在香港主持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成立临时总部,严肃批判了第三条道路的错误思想,宣告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为推翻国民党独裁政府,实现民主、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1948年5月民盟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949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和其他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宣布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民盟的领导人积极参加筹备新政协的工作。同年9月,民盟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作。张澜在会上代表民盟发言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英明领导的结果,民盟决心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民盟的历届主席为张澜、沈钧儒、史良、胡愈之、楚图南、费孝通。现任中,在主席丁石荪。
4.民建最初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民建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简称,它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民主党派之一,其成员主要是一部分爱国的民族工商业家,金融界的代表人物,与他们有联系的中上层知识分子和经济工作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运动在全国兴起。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黄炎培,会同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长胡厥文、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负责人章乃器、经济学家施复亮等,商议筹组以知识界、工业界为主体的政治团体,以便在和平统一、民主建国中发挥作用。胡子昂曾参加酝酿,支持筹建组织的工作。1945年12月,中国民主建国会在重庆正式宣告成立。成立宣告表达了民建最初自处中间的立场,“愿以纯洁平民的协力,不右倾,不左袒,替中国建立起一个政治上和平奋斗的典型。”此后,民建在参加反帝爱国和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中逐步抛弃中间立场,走上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道路。对国民党违背政协决议,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民建严正声明不予承认。1948年5月,民建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949年1月,民建领导人章乃器等和其他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宣布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民建积极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并派代表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等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共同纲领》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民建先后以中国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和《章程》的总纲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确定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并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一道前进。
民建的历届主任委员为黄炎培、胡厥文、孙起孟。现任中央主席为成思危。
5.民进是怎样产生的?
民进的全称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它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民主党派之一。
民进的基本队伍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是以马叙伦所联系的文化、教育、出版工作者,另一部分是以王绍鏊所联系的部分上海工商界爱国人士。抗日战争胜利后,双方加强了联系,经常聚会座谈,联名发表文章,申明共同的政治主张。经过协商,他们决定成立一个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并取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该会1945年12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赵朴初、郑振铎、严景耀、雷洁琼、柯灵等。
1946年初,民进发表《对于时局的宣言》,提出八点政治主张,要求改革政权,实现民主、停止内战,重新制定宪法草案等。同年6月,民进领导人参加上海人民反内战大会和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赴南京呼吁和平,请愿团在南京下关车站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包围毒打,马叙伦、雷洁琼等身负重伤,这就是著名的“下关事件”。民进与民建、九三学社等团体在上海发表联合声明,坚决反对国民党违背政协决议,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和制定的宪法。1948年5月,民进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949年1月,民进领导人马叙伦等和其他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宣布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随后积极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同年9月,民进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民进的历届主席为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现任中央主席为许嘉璐。
6.农工党的名称有过哪些变化?他在民主革命时期作了哪些工作?
农工党的全称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它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民主党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分子为继续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酝酿组织新党。1930年5月邓演达从国外秘密回到上海,同年8月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农工党的前身,当时被称为“第三党”。其成员主要是一部分国民党左派和一部分脱离中国共产党的人士,以及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当时他们既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革命,也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组织工农起义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做法,但都有振兴中华的愿望。1931年8月,邓演达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1月被秘密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