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圆满实现‘十四五’ 发展目 标, 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 5 日,习 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 深刻阐明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好的着力点,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基本路径, 为经济大省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指明了 努力方向、 提供了 实践指南。
“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 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要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 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 ……近年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多次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 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经济大省, 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 2024年, 广东、 江苏、 山东等经济十强省份贡献全国超六成的 GDP,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过 63%, 其中有 7 个省份经济增速跑赢全国 5%的增速, 有力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 标任务顺利完成。在我国经济地理版图中, 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特点日益凸显。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坚持系统思维, 弘扬实干精神, 进一步把握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着力点, 更好发挥经济大省的重要作用,就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 规划目 标任务, 为实现“十五五” 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经济大省挑大梁, 就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抓住了 创新, 就抓住了 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一方面,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会业、 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坚持“两手抓” , 搭建平台、 健全体制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才能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 更加强劲,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经济大省挑大梁, 就要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 经济体量大, 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 经济大省要先行先试、 内外兼修,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除障碍、 增动能,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统筹国内国际, 抓好城乡 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 必须敢于啃硬骨头、 突进深水区, 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主动破除地方保护、 市场分割和“内卷式” 竞争等改革重要领域、 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要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 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添活力、增动力。
经济大省挑大梁, 就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在全局上谋势, 于关键处落子, 归根到底要把党中央的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转化成发展实效。 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到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 再到实施粮食安全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落实落地, 离不开经济大省的有力带动、 扎实推动。 大有大的优势, 大有大的担当。 经济大省只有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充分发挥自身体量大、 动能强的显着优势, 立足自身比较优势, 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勇于担当、 奋发有为, 才能以自身发展带动区域、 助力全局, 实现“既为一域增光、 又为全局添彩” 。
经济大省挑大梁, 就要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 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要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推进乡 村全面振兴和城乡 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重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 在加强基础性、 普惠性、 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要深化城乡 精神文明建设, 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 经济大省挑大梁,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广大党员干部弘扬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的作风, 树立遵规守纪、 清正廉洁的形象, 勇挑重担、 开拓进取, 必将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学习在参加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 3月 5 日下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抓科技创新, 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教育、 科技、 人才一起抓, 既多出科技成果, 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抓产业创新, 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要搭建平台、 健全体制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新时代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同代表委员倾心交流、共商国是时, 多次谈及“创新” 。 2015 年 3 月 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 2018 年 3 月 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强起来要靠创新, 创新要靠人才” ; 2024 年 3 月 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 科技界、 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 “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强调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所当乘者势也, 不可失者时也。 ” 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建成全球最完整、 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 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 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更加需要扭住创新“牛鼻子” , 下好改革“先手棋” 。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 难度最大的现代化, 对物质技术基础的要求更高, 必须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完成这一任务, 关键是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今日中国, 科技日新月 异, 创新层出不穷,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105 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成功构建, 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深度求索(DeepSeek) 坚持开放开源的技术路线,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包容普惠; C919 承运旅客超 100 万人次, 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 高端制造创新能力提升; 《黑神话: 悟空》 《哪吒之魔童闹海》 成绩亮眼, 体现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成果……近年来, 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成果令世界瞩目 。
创新澎湃动能,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开拓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去年 12 月 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今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的首次全国两会, 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
“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 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一项项部署绘就改革画卷、 勾勒创新蓝图。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5篇)学习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心得体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8393.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